关注今日的国内新闻热点话题,海口环卫女工利友香,丈夫在台风威马逊救灾中殉职,生前只留下一句“捐500元给灾区吧”。刚出头七,她就回到岗位,给地震灾区捐了2.05万元,只为完成丈夫遗愿。接下来,她还要扛起照顾3个幼子与2名老人的重任。
丈夫让她捐500元,妻子慷慨加了2万,这超出遗愿规模太大的数字,确实让人震惊。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对这位环卫女工表示“精神可嘉”的同时,直言对这种捐赠方式不支持、不赞成、不提倡。
一盆心灵鸡汤,人们喝出杂陈五味。不久媒体报道了这位女工慷慨解囊的原委,称这其中的2万元,是社会各界捐给她的爱心款,并介绍,这家7口人住在两间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长子左眼失明,婆婆患有心脏病,此前夫妻二人每月工资相加只有3100元,除去800元房租,日子紧巴巴。
一个生活如此窘迫的家庭,贫病交加还能情系地震灾区,确实值得点赞,但慈善以情为怀,以义为重,如果不是量力而行,反将自己的基本生活捐到再次需要别人捐助的程度,这种慈善行为,便是失去了“乐捐”的意义,反而让人心痛。
为什么一个贫困家庭的“裸捐”,社会叫好不叫座?据国内新闻网了解,对于这种捐赠的宣传,人们已经不愿接受了。按照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环卫女工利友香的价值观无可挑剔。但是,这与人们希望她能够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又能让自己这个家踏实地走在基本维持生活的底线上,价值观是并不矛盾的。人们不希望她捐得自己贫困潦倒,助得全家寸步难行,是希望她能努力过好自己的基本生活,这本身也是减少社会的负担,也是为慈善事业间接做贡献。
慈善是需要量力而行的。不让捐赠者心酸,首先需要我们的宣传不让旁观者感觉可嘉的精神离人们过于遥远。精神高大上了,生活矮穷矬了,这不应是现代慈善事业所倡导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善施捐,这样的价值观,才不会让人为这位环卫女工心酸,才不至于让人觉得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