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最新国内新闻内容,近日,在河南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汝州等地进行采访,发现一桶机井饮用水的价格,从干旱刚刚开始时的5角钱,涨到5元钱还难买到。有不少严重缺水村庄,一个星期得不到一车“救济水”。个别基层政府抗旱流于形式。
入夏以来,“河南”、“大旱”、“严重缺水”、“绝收”这一系列词汇频繁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粮食绝收,损失的并不仅是“40亿”的人民币,更严重的是将影响产粮区、甚至更多百姓的生产生活。然而,面对“63年来最严重夏旱”的严重旱灾,基层政府不仅将抗旱流于形式,还“乘轿车下乡送水、拍照、录像后走人”,如此行为,真是令人愤慨。
长久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直强调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旱情严重的平顶山、汝州等地,一桶机井饮用水的价格,从干旱刚刚开始时的5角钱,涨到5元钱还难买到。更有不少严重缺水村庄,一个星期得不到一车“救济水”。这些地方群众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没有保障,更别提生产用水了。显然,对于种粮户来说,地种与不种都是赔钱。水是万物之源,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所在,这个道理想必刚入学的儿童都会懂的,可是当地政府,在大旱大灾面前,不积极寻求自救办法,居然还有闲心做样子,拍照片?笔者不禁想问,当地政府的领导干部是“心大”呢,还是没有真正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总不会天真的认为,到旱灾区送那么几桶水就算“抗旱救灾”了吧?
不管怎样,还是想说,水和粮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地方父母官,在困难面前,不能只放“空炮”,镜花水月向来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如果给了群众希望,却不能将承诺兑现,那还不如啥也不说,免得更加伤害群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