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全方位解析职场上的三个心暗战理战

为什么你总是“想做却做不了”、“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决定却又下不了决心”?会不会其实你内心隐藏着“害怕跟人争执、害怕受伤害、害怕失败、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排挤、害怕伤害对方……”这样的恐惧情结?据最新国内新闻了解,大多数人常有以他人为中心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束缚下,自己的欲求及…

为什么你总是“想做却做不了”、“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决定却又下不了决心”?会不会其实你内心隐藏着“害怕跟人争执、害怕受伤害、害怕失败、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排挤、害怕伤害对方……”这样的恐惧情结?



最新国内新闻了解,大多数人常有以他人为中心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束缚下,自己的欲求及愿望消失,被绑到动弹不得。如果能从“他人中心”的意识解放,你所抱持的恐惧也会跟着消失,将原本所拥有力量引导出来,依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从而得到自由及满足感。

别再猜心了,一味地推测才会害怕

某位女性找我商量这件事——

“上司交给我的工作量,不管怎么想,都不是我一个人处理得完的。”

“你有告诉上司,这个工作量你一个人处理不完吗?”

“没有,上司就是一副没得商量的高压态度,我很害怕,觉得那不是可以提出来说的气氛。”说着这番话时的她的态度和表情,确实有点胆怯。

“既然说不出口,那么那些工作怎么办?”

“没办法,只好拼命做。可是,现在已经面临极限了……”抒发了一阵子心情之后,她开始推测起上司的想法:“冷静想想,上司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工作量有多大。”“为什么上司明知工作量太大,还要交付给我做呢?”就这样,她以“为什么”起了个头,开始了推测和分析。这是以他人为中心者的典型思考模式。“上司为什么不是把工作交给其他同事,而是交给我呢?他有什么目的吗?还是有什么内情呢?说不定,他是希望藉此逼我辞职吧!”

当然,不管再怎么推测上司、分析上司,仍然改变不了上司的决定。相反地,这些推测和猜疑,只会扩大自己的“恐惧”而已。

■扩大的猜疑形成了一道障壁

以前述的例子来说,假设上司真的怀有恶意怎么办?如果真的有什么内情,又该如何是好?如果上司真的想逼自己辞职,又该怎么解决呢?愈是这样猜忌对方、分析对方,上司愈会变成一道令人恐惧的巨大障壁,挡在自己面前。也因为实在太过巨大,她一定会感到无法面对,内心充满无力感与绝望感吧。

不过,这些当然都是她“擅自推测”而造成的恐惧。擅自推测、猜忌对方内心想法的分析,几乎都是“不需要、派不上用场”的。想想看,你想找出的是“为什么”的答案,可是我们连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完全了解,更别说要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当问题再进一步踏入潜在意识的领域之后,那些从显著意识中认知的线索,更是完全没有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自己的“显著意识”和“潜在意识”之间的落差就是这么大。愈是以他人为中心思考的人,愈是无法察觉自己真正的心情,这落差自然就愈来愈扩大了。

■遵从与否,自己决定

如果你在人生中设定的是“必须遵从”的指令,那么不管对方说什么,一切在你耳中“听来都会是”命令和指示。比方说,你的上司问你:“有时间做这个吗?”你应该会不由自主地回答“有”。事实上,这时上司可能只是想问你“有没有办法完成”,但在你耳中听来就像是“非完成不可”。此时,“我不想做、我不确定自己做不做得完”等自己的感情,完全被你忽略。因此,你才会在接受任务之后迟钝地感觉到“接受这份任务的恐惧”。

在另一个场景中,上司大声地对你这么说:“咦?为什么这东西会在这里?”这时你应该觉得自己被追究,被斥责了。如果那东西是你忘了收好的,你或许还会感觉自己就像是“做了坏事被逮到的坏人”,因而责备自己。说不定,上司根本没那个意思,只是不小心声音大了点而已。但从你耳中听来,那或许就像是在说:“为什么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真是没用的家伙。”若你一直带着这样的耳朵听上司说话,上司一定会变得愈来愈恐怖吧。

如果你有“不想做,可是非做不可”的想法,尽管表面因为恐惧而默默遵从对方的指示,内心或许还是会反驳,会抵抗,也会生气吧。比方说,你的上司告诉你:“如果不知道做法,可以看这本书学喔。”说着,他交给你一本专业书籍。然而他这番话在你耳中听起来却成了:“不钻研专业书籍学习是不行的。”或是,“你怎么还搞不懂啊,真是个学习能力迟钝的家伙!”

你可能会因此认为上司瞧不起自己,说话挖苦人。说不定还会为这件事气得流眼泪。想要从这种恐惧之中解脱,做法就是舍弃“非遵从不可”的想法,取回“内心的自由”。如此一来,你应该就能获得“自由”。

■认同自己是有自由的吗?

关注国内新闻热点,对方说的话,永远只是意见或感想。不管是来自老板的命令还是父母的声音,都一样。你不需要去遵从,因为你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如果你已经从“非遵从不可”的意识之中获得解放,对于对方说的话,你的反应一定不会再那么敏感。同时,恐惧也会减少。即使如此,如同“我要怎么想上司是我的自由”,就算真的怀抱恶意,上司心里要怎么想也是他的自由。现在最重要的是,提高你自己的“自由度”。只要你能打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自由”,随之而来的,就也能认同对方的自由了。

当然,在职场上每个人都有“应尽的”职责。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接受的业务或工作,都有义务要去完成。然而,这和“非遵从不可”不一样,而是你对职务的“责任心”。我提倡的并非教人放弃职责,“完全随心情喜好行动”,更不是意在命令各位“不准遵从!”,或是禁止大家遵从。如果没有搞清楚其中的不同,连原本该是“自己应尽的责任”,都会感到“是被强迫去做的”,导致内心不平不满,甚至想去责备或攻击对方。

负责任和“以自己的感情为基准”并不矛盾。相反地,一个负责的人才是真正理解“无视自己的感情,一味遵从对方,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并从中产生愤怒和恐惧”的人,不是吗?

对方是故意的?接不接电话的心理战

在职场中经常看见这样的一幕——即使是在接不接电话这种小事上,也会打起“心理战”。

电话响了。今天的你,决定硬起心肠说不接就不接。因为同事平常不管电话怎么响就是不去接,这让你觉得很不高兴。责任感强的你,总是忍不住去接了电话。每次接起电话的瞬间,你都有种对方是故意不接的感觉。没想到,从某天开始,那个同事只要电话一响就立刻接起。隔天、再隔天都一样,那个同事只要电话一响就冲过去接,甚至连你身旁的电话都抢着接。到最后,你几乎不需要接电话了。

如果你带着“以他人为中心”的意识在内心和同事比较的话,不管他怎么做,你一定都会产生“对方是故意的”的心情吧。那么,从同事眼中看到的你又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同事也以他人为中心思考,注意你的脸色或反应来采取行动的话,他一定会觉得无时无刻都被同事监看着,甚至觉得压力很大吧。如果你是公司里的前辈,这情况一定更严重。从你眼中看来,同事不接电话,他的态度真是太嚣张了;等到同事豁出去开始接电话了,同事依然无法不感到你监视的目光。同事认为“原来这样做还不够”,于是基于对你的恐惧,让他开始接听所有电话。

■彼此都喘不过气

如何,现在你能理解每个人都会因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了吗?我们并不知道事实如何。或许同事真的是故意的也说不定。也有可能是由于你对同事抱持的负面态度,引发他故意这么做的。更说不定,你下意识对同事表现出的监视早就让他喘不过气,只是你自己没发现而已。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这样的关系性没有改善,你们两人都不会觉得“自己赢了对方”吧。就算有些情形下你会觉得自己赢了,在另一种情形下又会觉得自己输了。即使是明显“获胜”的情形,因为你的被害者意识强烈,导致赢了也会觉得“赢得不甘心”。

不只你这样。对方心中也有同样的想法,发生同样的情形。

■别看对方,做自己就好

在自我中心心理学中,自己想对对方保持什么样的想法,都视为自己的“自由”。即使“我”再怎么讨厌同事,在“我”心中对同事感到多么不愉快,甚至憎恨对方,那都是“我的自由”。

不要去否定任何自己心中的负面感情。你可以这样想:“这样啊,原来我也会有这种心情啊!虽然不知道原因何在,原来我是真的讨厌那个同事。既然讨厌就讨厌吧,没有关系。”不妨就这样,坦率接受自己的感情如何?如此一来,应该就不会那么在意同事的存在了。

就因为一直把眼光放在对方身上,才会产生恐惧。把眼光放在对方身上,就会想去探究对方心里想什么。把眼光放在对方身上,就会自己擅自感到受伤,不由自主地靠近对方,试图争些什么。正因为你像这样逼自己去战斗,所以才会恐惧。

既然如此,不如从一开始就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吧。

“(和任何人都无关)我只在自己方便时接电话。”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你就能把焦点放在“自己的心情”上了吧。对你而言,重要的是“要不要接电话”。电话和你之间,没有同事的存在。若能做到这样,渐渐地,在任何情况下,你就不会再去注意同事在做什么,“监视对方”的情形也会减少。

外表看起来愈强的人内心愈害怕

有些人只是以高压态度让对方闭嘴,却误以为自己“既有能力,脑筋动得又快,口才过人”而感到自我满足。

“这么无聊的问题根本不应该问!在问别人原因之前,应该自己先做更多调查才对吧!”也有人像这样一股脑地发飙。不只如此,还完全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你从哪听来这种事的,真无聊!有什么根据说这种话,最好说明到我接受为止。看吧!说不出来吧!办不到的话就闭嘴!”或是:“看吧,从你的回答就知道你根本完全不懂嘛。你都没发现自己讲的话前后矛盾吗?连这点都不知道的话,根本没救了吧!”一定有不少人像这样以驳倒对方来满足自己。

看到这种坚持己见,或是“擅长说服别人”的人,或许会有人这么想:“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样辩才无碍,擅长用言语说服别人,一定很过瘾。”这么想着而崇拜这种人的人一定也不少。

可是实际上又是如何呢?这种人真的如被崇拜的那样,获得了崇拜者想象中的满足了吗?如果你周围也有这种人,请试着回想看看。

■因为害怕失败,只好态度强硬

那么,为什么他们要用如此不由分说的压倒性强硬态度说话,执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呢?那是因为他们害怕听别人说话,由于这类人习惯在心中与他人斗争。那么,究竟该怎么应付这种人呢?简单来说,这种人很难应付。“咦……怎么这样?难道就要默默听从他说的话吗?”不,不是的。

首先,要知道愈是这样的人,他心里愈是怀抱着恐惧。光是知道这一点,你对他的恐惧就会减少一些了。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再说,跟这种人斗,受伤的只有自己,划不来。“那,说到底,还是要我乖乖听他说的话吗?”没错,如果对方坚持他的意见,你就先不要违抗对方,“帮他实现他想要的”。这同时也是个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方法。不过,就算照对方说的去做,还是会有产生问题的可能。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连这可能发生的“结果”,都有条有理地让对方理解。这在保护自己上可是很重要的。

举例来说,在职场上,对上司说:“我明白了,那就按照您说的去做。”只要先这么说,对方就会恢复和颜悦色吧。之后,你再明确地补上叮咛:“不过,要是在未经对方同意之下就这么做,D公司有可能无法接受,和我们公司内部的E部门和F部门之间或许也会产生嫌隙。这样也没关系吗?”这时,上司或许会生气地说:“不要管这么多!你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对了!”这时你也只要老实回答:“好的,那我明白了。”这么说着便不再介入才是安全的,那就这么说也没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要去挑起和上司的争端。你的目标应该是事先把“责任在谁身上”厘清。就算你不赞成,但工作上还是会有必须去做的事。正因如此,才必须厘清“自己的责任”和“对方的责任”。为了不在发生问题时被转嫁责任,在事前提出自己的对策是一种“确保自身安全”的重要做法。与其崇拜乍看之下似乎很强势的人,你不觉得做一个不受这种人左右的人更棒吗?而且,这样也不需要与“害怕的对象”奋战了。假设,你按照上司的命令去做,最后发生问题了。这时,责任很可能落在你身上,为了预防这种情形的发生,如果你在事前曾留下足以自我保护的话,这时你就可以这么回答了:“那时我曾提醒您D公司可能无法接受。”

职场是一个特别需要“责任分明”的地方。事前厘清责任,是一个能够保护自己不受强势高压者左右的方法。



(资讯责编:张露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