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内新闻热点,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元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
事实上,将潘石屹向哈佛捐赠,成立“SOHO中国助学金”,标签化为“把钱捐给国外”,其实并不准确。一来,哈佛大学并不能等同于美国。作为私立高校的美国,其接受的捐款不光来自美国,世界各地都有。潘石屹的钱严格说是捐给教育与学校,而非国家。而教育的发展,本应该是无国界的,其增益是面向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二来,这笔助学金是用于在哈佛就读的中国贫困学生。有人说,能够去国外念书的有几个人是贫困生,更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贫困与否只能是具体情境下的相对性比较,本无绝对标准。
富人捐款,多与少,向谁捐,在国内的争议历来就不少。争议背后所暗藏的一个重要认知倾向是:富人捐款是无条件的,且要捐向灾区、社会底层才算是真正的慈善。就全球的慈善现状来看,将慈善仅仅理解为对贫穷之人的扶持,其实是相当狭隘的。比如在美国,流向底层贫民的慈善资源,占整个富人捐款的比例其实并不大,教育恰恰是比例最高的领域。这既是因为教育具有社会普适性,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整个社会的未来,更是因为,慈善确实可以作为改善社会底层困境的一个重要力量,但这首先还是国家保障的责任。而将慈善与国家责任混为一谈,正是我们这里富人慈善引发争议的一个重要来源。
正如论者所言,与其追问潘石屹为何不向国内高校捐款,不如反思国内的慈善捐赠文化与相关制度。虽然近年来,中国富人捐赠的总量在上升,但整体而言,中国富人的捐赠比例还很低。这里固然与“不露财”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捐赠激励机制的建设不足。比如在税收方面的激励上,比如成立基金会的门槛过高,慈善机构的透明度低等等。
据国内新闻网报道,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融合,慈善无国界的特点将越来越明显。抱着“慈善国界论”的狭隘倾向,也将越来越被证明为落后并逐渐式微。因此,追问“为何不捐国内高校”,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慈善文化的一种投射。必须看到,在慈善上,无论是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必将越来越频繁,这也是中国慈善融入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
归根结底,慈善行为都应建立在捐赠者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的外界强加要求,都只能破坏应有的慈善氛围。即便如网友质疑,潘石屹可能是“将来为SOHO中国储备人才”,或以捐赠人的身份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买门票”,其实只要符合法律要求,符合哈佛校方的规则,都无可非议。而“为何不捐国内高校”的疑问能够产生,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太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