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以房养老”能否给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关注最新国内新闻,“以房养老”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上周靴子落地。从今年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开始试点,60周岁以上拥有完全独立房产权的老人,可以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居住权的同时,按照合约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房屋处置权。许多人质疑“以…

关注最新国内新闻,“以房养老”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上周靴子落地。从今年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城市开始试点,60周岁以上拥有完全独立房产权的老人,可以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居住权的同时,按照合约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房屋处置权。

许多人质疑“以房养老”这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方式,能否真的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切实保障。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房屋所在土地使用权的70年大限,子女的遗产继承权等复杂问题,都有可能让“以房养老”成为空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房养老”毕竟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多一种选择。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占8.87%,中国已经是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后,“4+2+1”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的中国家庭结构。单靠家庭力量养老,负担太重,因此必须探索新的方法。

今日国内新闻热点,的确需要更多方法应对老龄化浪潮,但是方法从哪来?应该来自于中国老年人群体内部。将房屋倒按揭的这种养老方式与房地产市场、金融系统紧密联系,说到底是舶来品。中国建立起房地产市场、金融体系只有短短20年,中国老百姓对“房子”建立起产权和财富的概念,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即使在美国、欧洲等地,以房养老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移植到中国,肯定会遇到制度、政策和文化观念的水土不服。

与其花大力气去引进所谓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为什么不挖掘和扶持中国老年人自己已经在尝试的养老办法呢?第一个已经出现的方法就是父母给成年子女买房子。早在十年前,当时尚处中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对晚年的忧患意识以及规划能力远高于许多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许多父母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通过付首期的方式,帮助子女在距离自己较近的地方购得极具价值的一套住房,实现两代人“一碗汤距离”的居住安排。父母们比谁都明白,传统的“养儿防老”已经不切合实际,可是完全脱离儿女心里又没底。于是,父母们用一套房子不远不近地把两代人拴在一起,为两代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房地产市场,与传统的孝道文化相糅合,这是中国父母们共同选择的“以房养老”方式。

第二个方法是最近几年出现的微趋势,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想方设法结伴找乐子。老年生活要有质量,光有日常生活的协助和患病住院时的照顾还不够,还得找对同路人结伴唱歌、跳舞、旅游、看球,甚至自己种菜养鱼。许多中国父母希望走出家门,获得一种集体生活的氛围。“上老年大学”、“跳广场舞”、“去星光老年之家打麻将”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只是因为这种养老方式,以一个个小群体的形式出现,一直没有被纳入到养老的议题中作认真讨论。随着老年人逐渐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应用,线上连接、线下结伴的情况相信会越来越普遍,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以上这两种方式仅仅是我在调研中观察到的中国式养老方法,可能还有其他,甚至不一定是主要的。其他国家已经开展的“以房养老”当然可以尝试,但是挖掘、扶持中国父母自己已经选择的养老方式更加重要。以给子女购房为例,还有很多父母是没有能力出首付的,他们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有其他方法实现“一碗汤距离”的两代人居住模式吗?又比如结伴找乐,街道和社区组织能不能提供更方便的场所,让大妈们尽情跳舞又不影响他人?当我们寻找应对养老问题的方式时,有时候需要多听听老百姓自己的声音。



(资讯责编:任波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