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警方连夜工作,网传视频“3男子轮流殴打1少年”的3名嫌疑人已经全部落网。被打者小高称,因自己曾目击对方殴打别人,被怀疑告密,才遭此“毒手”。据小高说,参与打人者中,他可以叫出其中两人的名字。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左右,并已不再念书。
关注今日热点话题,看完少年遭围殴的视频,相信每个人都会喊“严惩”,至今,这依然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关注点。然而,我们知道打人事件更多的背景后,仅仅再说“严惩”,已太“肤浅”了。打人事件中涉及的几个人,从打人者、被打者到拍摄者,都是标准的外来农民工二代,最大的也不过17岁,大多却已早早辍学,和辛苦打工的父母一起,“混”在北京。
被打的小高还在读小学六年级,他事后并未将被打情况告诉家人,更未报警。这一方面说明在京打工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实在太少,虽然是把孩子接到身边了,可农民工二代的孩子们,实际得到的关爱,并不比在农村留守的孩子们多多少;另一方面更说明,在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中间流行的,是一种典型的拳头与暴力的丛林法则,被打者之所以选择屈服,是因为已经习惯——那就是他们的小社会。
想想看,一群缺少关爱的孩子,既没有得到很多的家庭温暖,也没有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于是开始在社会上“混”,成群结伙出没于网吧,与正常社会严重脱节,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完全没有法律意识,没有基本是非观念,甚至没有道德底线——这固然会让他们表现得很冷血很暴戾。这一切究竟是如何造成的?相比农村留守儿童,这些混在城市的农民工二代,得到的关注和帮助是不是还要更少?
城里的打工子弟学校很多都被拆了,侥幸留下来的,教育质量也可以想象,从小没能得到良好教育、没能受到平等关爱的孩子,长大了怎么能不出问题?少年遭围殴事件背后,难道不就是城乡二元的社会背景?
200多年前,雨果就告诉我们:“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某种意义上,教育的公平,是最根本的公平。少年被群殴事件中的孩子们,他们为什么早早辍学?他们的童年有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这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