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林森浩判死刑是否能彻底为青春疗毒

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判决林森浩死刑,但正义的结局并无力救赎青春的残局。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够抚平公义的创伤,却无法为校园内的青春疗毒。因此,我们对这起事件的反…


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判决林森浩死刑,但正义的结局并无力救赎青春的残局。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够抚平公义的创伤,却无法为校园内的青春疗毒。因此,我们对这起事件的反思,绝不能止于判决的结果。

林森浩投毒伤害黄洋,手段是残忍的。而放眼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土壤,类似的伤害并不鲜见。某种意义上,复旦投毒案,或是一种典型生态中的非典型个例。若有心去统计,便会发现,人格畸变和戾气弥漫制造的灾难,在高校时有发生,无论是互害还是自残。这是青春中毒的结果,可我们往往为其制造的恶劣后果而痛心遗憾,却很少去筛查让青春中毒的土壤。

中国的教育,历来的宏愿,都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知识改变世界,教育创造人生,这样的逻辑并无不妥。但在这种宏大的理想和使命中,却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教育的底线:那就是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随着高知人才破坏力的显现,透过复旦投毒案,或是到了反思如何改造教育土壤的时候了。

在应试思维的缠绕下,成长于教育土壤上的青春,往往被异变为学习的工具、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作为个体公民的独立性。因而,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培养,长期以来都被置于偏僻的角落。当教育无视人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教育面向的是人,塑造的是人格;高校本是人文的土壤,而不是用知识锻炼和萃取材料的工厂。

对于高知人才,或可以如斯比喻:它恰如这工厂锻炼和萃取出来的核原料,如果利用的好,它的能量可以造福人类,而若失之偏颇,它将制造毁灭世界的灾难。不同之处在于,核原料是没有生命的,而高知人才是有灵魂的;核原料的损益靠人类之手决定,而高知人才则是靠人格和心性控制。由此可见,塑造好高知人才的人格和心性,不仅仅是确保知识能量用于正道的保障,更是抑制其破坏性的开关。

青春中毒,在于人性的迷失;而人性的迷失,又在于高校人格塑造的缺失。复旦林森浩毒杀室友黄洋的悲剧,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既要看到高知人才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也要看到其迷失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而关于高知人才的双刃剑效应,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对于复旦投毒案的审判,解决的只是正义的问题,它并没有能力去拯救那些中毒的青春。复旦投毒案的审结,并不代表着高校校园内的互害和自残就会消失,也许,它还会以更加骇人听闻的手段呈现。而要为这些中毒的青春疗毒,关键恐怕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由冰冷的人才工厂回归人文的校园,在注重践行培养“对社会有益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人才的人格塑造和心态培养,避免他们成为“对社会有害”的破坏性人才。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复旦投毒案 林森浩 投毒 死刑 2014年02月19日 08:4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