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社会 > 正文

袁征:规定幼儿园孩子学“国学”的困惑

前些日子读报,看到一条消息,说有个区教育局规定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孩子都要学“国学”。幼儿园的孩子得读《弟子规》和《三字经》之类,小学生得读《大学》、《论语》和《中庸》等等。报上讲,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学了半年,街坊邻居都觉得他很了不得。孩子的爸爸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他不听话,我正…


前些日子读报,看到一条消息,说有个区教育局规定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孩子都要学“国学”。幼儿园的孩子得读《弟子规》和《三字经》之类,小学生得读《大学》、《论语》和《中庸》等等。

报上讲,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学了半年,街坊邻居都觉得他很了不得。孩子的爸爸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他不听话,我正举手吓唬要打他,结果他脱口而出《弟子规》里面一段不可打人的话,把我和他妈妈都震惊了。我们觉得,虽然孩子还这么小,但以后在他面前也要注意礼仪形象。”我也震惊了。

《弟子规》分明讲父母可以打孩子:如果父母有错误,孩子要好声好气去劝告。要是父母不听,等他们心情好了再劝。还不听,就哇哇痛哭,挨父母打也不抱怨。原话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挞无怨”讲得太清楚了,不但孩子错了父母可以打;即使孩子是对的,父母也可以打。孩子挨揍还不能闹。

那位爸爸应该狠抽孩子的屁股,让小家伙见识一下“国学”的真谛。

也许幼儿园和学校应当首先告诉学生,“国学”的讲法是从哪来的。这事说出来,有些人会吓一跳:“国学”是洋货,而且一开始是用来贬低中国文化的。

18世纪初,一些自大的日本人认为,本土文化比中国文化好,主张推崇日本的“国学”,贬低中国文化,“清除汉意,巩固和魂”。后来“国学”又被用来抵制西方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的中国人不喜欢西方传来的思想,就模仿日本“国学”的讲法,说我们祖上的学问有多了不起。

把这讲法搬到中国,有几位先生出过力,其中一个是晚清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吴汝纶。1902年,他奉朝廷之命去日本考察教育。日本学者古城贞吉送给他一句话:“勿废经史百家之学,欧西诸国学堂必以国学为中坚。”

很多研究者认为,“国学”的讲法传进中国,跟这件事有很大关系。

但古城贞吉的讲法不合事实。

“欧西诸国”当然包括美国。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政府不能建立任何官方学说。美国没有“国学”。那里的公立学校不能特别支持任何一个思想流派。理由很简单:政府应该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如果支持一家之说,就会使其他派别处于不利地位,违反平等对待所有公民的原则。

教会学校可以宣传自己教派的观点,但它们是私立学校,按美国法律,属于公民的自由结社。私立学校传播某种学说,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可是,政府不能直接支持私立学校,不然就是偏向一个派别,会被告上法庭,被判违宪。这样的官司不可胜数。

“欧西诸国学堂必以国学为中坚”是无稽之谈。

现在大家讲的“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汉族传统文化。中国有很多不同民族,即使在汉族里也有很多不同思想。有些人信道教,有些人信佛教,有些不信教也不赞同儒学。宪法规定,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人人都有信仰自由。私立学校当然可以传播儒家的教诲,但公立学校属于全体人民,没有道理特别支持人民中的一家之说,不能要求全部孩子都信奉孔夫子。

如果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是“国学”,不同的文化流派就是“非国学”,就低人一等;批评儒家就成了“反国学”,后果更严重。这显然违背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的法律。“国学”的讲法恐怕不能再用了。

我绝不反对儒学教育。然而我呼吁过尊重私塾教儒家经典的权利。私立学校可以要求学生遵守《弟子规》。学生喜欢,就报名入学;不喜欢,就退学走人。公立学校也可以讲孔子的主张,但只能将它当作百家争鸣里的一家之说。如果把全体人民共有的学校变成一个派别的结社,那就不合适了。



(资讯责编:任波 )
标签:袁征 幼儿学 国学 弟子规 2014年02月06日 10:2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