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中国网球主管部门允许李娜单飞的时候,她已经迫近27岁了。
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一个传奇的起点。
当时,举国体制依旧牢牢统治着中国体育,非奥运项目丁俊晖和奥运项目的姚明所取得的成绩,不过是整部宏伟战车身旁用于点缀的两批骏马。
按照网球女子职业运动的规律,单飞的李娜早已过了最黄金的运动生命周期,正常的选择似乎是体面的退役,靠过去不错的成绩到高校继续深造,或者成为网球教练,运气好点甚至能在体育主管谋个一官半职。
李娜却意外地登上了运动生涯的巅峰。借助法网、澳网两个大满贯冠军,她书写了中国乃至亚洲的运动神话。
2014年1月25日,31岁334天的李娜在澳网折桂,超越名宿玛格丽特-考特成为澳网最老的女单冠军,她的世界排名有可能创下历史新高。
整个中国都在分享她带来的喜悦。按照以往的惯例,组织发来新闻联播体的贺电,热情洋溢地称李娜为国争光。
舆论围绕李娜的成功,再度陷入分裂:一种意见认为,李娜能有今天离不开举国体制的培养,没有组织的发现和培养,她没准在武汉老家卖热干面都尚未可知。因此,她今天所取得的一切,都应该首先归功于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至于单飞,也是组织开明大度,给她自由,使她能天高任鸟飞。另外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意见则认为:李娜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拜脱离体制所赐,是职业的胜利、市场的胜利、个体的胜利。
当然,主流官媒的意见则试图抹稀泥:组织栽培在先,个人表现在后,双赢。
这场争论在剧烈转型的中国颇具代表性。一个不容颠覆的思维惯性是:我和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爱国比爱自己重要,必要时可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否则就是离经叛道甚至大逆不道,就是对祖国不忠,就是可耻的。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在李娜单飞之前,已经退役成婚,并在大学深造,其中主要原因是:举国体制下,她的成绩和年龄都已无限接近退役的临界点,而且她鲜明的个性越来越与当时的运动管理体制格格不入——组织可以容忍王濛打架和孙杨无照驾驶,是因为他们都在运动生涯的巅峰,是中国奥运夺金的希望,脾气大点、毛病多点是小节,只要拿成绩让祖国人民高兴,做人啥样倒在其次。但李娜显然不可能获得这样的特权。更关键的是,没有世界顶级职业赛事的历练,她的运动成绩很难在相对封闭的奥运为中心的体制内获得提升——除有中国特色且国际化程度低的优势项目如乒乓球外,多数运动项目都会遭遇如此困境。
网管中心的开明是值得称道的。2009年1月,对4名高水平运动员李娜、郑洁、晏紫和彭帅采取“单飞”政策。按照中国网协与4朵金花的协议,“单飞”后金花们享受教练自主、奖金自主、参赛自主的充分自由,只需交纳收入的8%至12%并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
这些寄生在强悍举国体制、得胜后需要先感谢祖国后感谢父母的人,终于独自上路,靠自己开辟自己的未来。除李娜,这些金花的成绩、收入和影响力都在职业化、市场化的更高层次舞台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至少说明,在相当一批国际化、职业化、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用整齐划一的集体驯养的方式,不如放养更有利于运动员成长。
很多人对这样的判断无比激愤,会列举出举国体制带来的巨大荣耀,唯一标准是奥运闪闪发光的金牌。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奥运精神不是金牌至上,而是倡导运动精神和现代文明。如果非要拿成绩说话,美国没有举国体制下的专业运动队,照样金牌多多。而且您认真算过这些金牌背后纳税人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吗?算过奥运冠军背后有多少队员牺牲自我、敢当人梯的牺牲吗?分析过卓越运动成绩和全民体制每况愈下巨大反差的原因吗?
更重要的是,只有运动项目深深地根植于全民健身的沃土至上,符合运动规律和尊重人的天性,奥运成绩的辉煌才能持久。运动本身挑战自我获得自由的过程,成功之上,还有快乐。
都是为国争光,只是路径不同:一个立足于自虐与他虐相结合的铁杵磨成针,一个立足于我喜欢我擅长的为爱付出。
在一个弥漫着浓郁集体无意识的国度,个性张扬、独立的李娜是一面旗帜。在变革的中国,她用光芒四射的表演告诉所有人: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度,会竭尽全力让所有个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获得成功,而绝非以国家的名义通过让少数人成功,然后全民欢呼。
李娜首先是自己的胜利,并成为一个国家体育的荣耀。现在最迫切的事不是计算举国体制对她曾经有过多大恩惠,而是鼓励更多人走出体制,为爱而战——爱自己、爱家人、爱教练,爱运动,爱荣誉,然后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