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评论:东南亚国家对日本残暴历史麻木

安倍“拜鬼”持续发酵,中国断了和安倍交往的后路;韩国国会一致通过决议强烈谴责日本。美俄和欧盟等也对安倍提出批评。相比中韩对日反应“强烈”,其他国家相对“温和”,尤其是和中韩一样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南亚国家。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强调:“除了个别媒体发表了义正辞严的社论文章之外,(东南…


安倍“拜鬼”持续发酵,中国断了和安倍交往的后路;韩国国会一致通过决议强烈谴责日本。美俄和欧盟等也对安倍提出批评。

相比中韩对日反应“强烈”,其他国家相对“温和”,尤其是和中韩一样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南亚国家。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强调:“除了个别媒体发表了义正辞严的社论文章之外,(东南亚)多国政府选择了集体失声。”

其实,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外交部在去年12月29日即对安倍“拜鬼”表示“遗憾”,称“这种参拜行为无异于揭开旧伤疤,无益于建立本地区的互信。”

但在中国看来,东南亚国家的态度显然不够,东南亚国家是“金钱障言,义字难觅”。从中国的立场看,东南亚国家的确对历史过于麻木,东南亚各国受日荼毒颇深,据来自日本的数据,二战中印度尼西亚约400万人被杀,越南200余万,菲律宾111万,缅甸30余万,新加坡也有15万……

国与国之间确实不同。人民日报海外版也认为,东南亚各国在二战时多为西方殖民地,主权国家的概念不强,甚至将日本军队赶走西方殖民者视为“解放”。但不得不指出,东南亚各国对安倍“拜鬼”温和,确乎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日本长期为亚洲第一强国,东南亚各国的主要援助国,而且双方作为美国的亲密或准同盟,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具有相当的亲缘关系。

东盟成立,东南亚核心作为东亚一极,与东北亚中日韩三强,在政治和经贸层面,更形成了“10+3”、“10+1”的机制。扩展而来的东亚系列峰会,亦将美澳印等国涵盖,虽然中美日等大国各有想法,但依然是以东盟为核心展开。在这样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东南亚各国也习惯了在大国丛林的博弈中获取东盟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区域那发生了催化反应。一是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有超越日本之势,导致日本的忧虑;二是美国战略调整,重返亚洲和亚洲再平衡是过程也是结果;三是日本配合美国亚洲战略调整,东盟在中美日三强间困扰焦虑,但更忌惮中国强大,尤其是和中国存在南海岛屿主权争议的菲律宾和越南两国。

东南亚诸国不愿在中美日三方选边站,但非要抉择,当然对美日更为亲近。这就是残酷的国际关系现实,强权有理,利益至上。所谓国际道义,不过是外交修辞而已。美国如此,日本亦如此,中国和东南亚也不例外。

故而,东南亚对历史的麻木确乎是因为现实利益的平衡。但中国官媒异乎寻常地发生批评东南亚各国,却也释放了意味深长的信号。

一是中国东南亚的机会主义选择已经严重不满。可以说,中国可以忍受东南亚国家配合美国战略再平衡,甚至可以对菲律宾对华针锋相对的挑战低烈度应对。但东南亚对安倍“拜鬼”的低调甚至失声,却无可再忍---因为美国也对安倍表达了严重失望。中国官媒的发声,是中国对东南亚态度不满的爆发,这种爆发会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东南亚事实上已经作出了选择,在中美日三国的态度是亲美日远中国。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对东盟各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政治和地缘上倾斜美日的选择,是否会影响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值得关注。

三是未来东亚局势将变得更为复杂。可以预料,中国不仅对右翼化的日本斗争到底,也会对机会主义的东南亚有所反制。如果说中国对安倍“拜鬼”愤怒,对东南亚朋友的将是失望甚至是伤心。

东北亚和东南亚,甚至整个亚太区域,只要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不安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资讯责编:丁俊龙 )
标签:东南亚国家 日本 暴行历史 麻木 2014年01月11日 09:0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