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专家:技术还不是杀死传统媒体的真正力量

这是一个粗鄙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当我们回溯中国历史时,我们看到的信息传播的经典,就是通过烽火台来传播信息。在小说《基督山伯爵》里,也有描写了一个关于信息传播的非常重要的细节——邓蒂斯如何利用信息的不对等,挣到了钱,让仇人破产,实现了自己的报复计划,这说明此信息只有少…


这是一个粗鄙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我们回溯中国历史时,我们看到的信息传播的经典,就是通过烽火台来传播信息。在小说《基督山伯爵》里,也有描写了一个关于信息传播的非常重要的细节——邓蒂斯如何利用信息的不对等,挣到了钱,让仇人破产,实现了自己的报复计划,这说明此信息只有少数人掌握,也说明了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是非常单向的。

一直以来,技术革命推动着媒体业态的重塑,比如,告别铅与火,让黑白报变成了彩色报纸,改变了报纸的开机量以及报纸的厚度。但这种技术进步更多地是推动内部业态的变化,并未对媒体行业重塑起到根本性的变化。业态的成熟来自于技术进步。

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在年底写一篇有关中国媒体评点的文章,大概在两年前,我就在一篇盘点文章里认为:信息垄断是专制主义的基石。过去,媒体往往代表启蒙者来说话,但今天已完全不能,互联网的技术让普通人拥有了像上帝一般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上帝,当然这一定也有先知先觉者。但如此一来,整个媒体业的新的分化开始了。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革命是颠覆性的,这跟我们过去讲推动内部业态变化的技术完全不一样。过去,在盛行激光照排技术时,飞利浦还在做电子纸张,但好像失败了,不能量产,但乔布斯的移动终端最终带来了颠覆性革命,小小的手机和IPAD彻底改变了这一生态。

在颠覆性的变革中,传统媒体黄金时代已经过去。2005年,时任京华时报社长的吴海民写过“传媒的冬天已经到来。”那时,还没人理解这个冬天到来的意思,没人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我们还看不到技术带来的杀伤力。

其实早在2004年,IDG创始人麦戈文就讲过大致的意思,说IT媒体将首先完蛋。在中国,IT媒体曾经是无比辉煌的。不久前,我与秦朔讨论这个问题时,他说,“2012年,这是传统纸质媒体的高点,从此以后走下坡路,2013年则是电视媒体的转折点。”我也认同这样的判断,虽然它的经营额度不是最高点,但是事实上传统媒体的辉煌从此以后将成为回忆,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我们难道就完全放弃了?不会,即使人将死,我们还要努力奋斗,媒体也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自己运行的逻辑规则。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替代者在野蛮生长,我们在座各位不仅是传统媒体的编辑、管理者,也更可能是一个自媒体人。比如说我朱学东,是最迂腐的传统媒体人,但是我也是一个新媒体的实践者,我今年唯一遗憾的就是,当时申音找我开公众微信帐号时,我说我忙不过来,拒绝了。到今年,我在新浪微博发了将近3万条微博,粉丝量还可以,在腾讯微博发了几千条微博,而我也是很晚才学会怎么在朋友圈发消息。我还是早年博客的写作者,直到今天还坚持着,在许多人放弃的时候,我博客的点击量却越来越高了。

所以说,我是传统媒体人,我估计在座各位没有人比我更传统,但是我觉得我也是新媒体的弄潮儿,不是因商业目的才来“弄潮”,但是在弄潮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弄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与过去传统媒体不太一样的是,今天,在传播技术的影响下,与过去传统媒体传播的封闭、自恋、单向完全不一样,今天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但我目前做的《中国周刊》,虽然也有所谓新媒体,但它依然还是一个非常封闭、保守的、单向的传输平台。

现在传统媒体人越来越多地奔向新的技术主导型媒体机构,我们都在向新的媒体平台、向新的技术移民。当然,在移民的过程中,很多人唱着挽歌走的,这也显示出他们的高明,虽然我明知道要死,但是我有时候多少会有点不忿。

今天,我根据个人实践中的经验和判断,想谈一谈技术变革会带来哪些变化?

一,我们都是媒体

首先,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垄断性正在被打破。过去,我们媒体人工作很牛,很有职业尊严,我们把自己当作启蒙者。这些年,中国很多新闻学院的教育里起码有一点是成功的,但这个成功是不专业的,即让年轻人永远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梦想,这是他们投入这个行业的动力。但是并不专业。当然,在当下的环境里,如果完全专业的话,那可能中国社会会更糟糕。说法不一定对,但实际上这是毫无选择的过程,所有人进入媒体机构以后,就成为内容的把关者,是守门人,我们要为公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进行选择,我们才是选择者。

但是,新的传播技术打破了“选择困境”,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被打破了,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写文章。我每个月大概写5万字左右,大概有将近2万字的流水账日记,我是在记录自己的想法,另外大概有3万字是写得比较认真的文章。无论是博客,还是微博,还是微信,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我们不仅给自己、给同行提供内容,还给新媒体提供内容。

我们这些人,传统媒体里边经过相对好的职业训练出来的人,在新的技术媒体时代,我们会有自己的春天,只要我们能够做出好的内容来,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媒体。

刚才杨鹏兄所提到的,到4G时代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因为还没到来,但是我相信,3G时代已经给我们带来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了,4G时代的变革会更加强烈。我个人可以经营我的博客或者经营我的媒体平台,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被打破,传统传播渠道的垄断也被打破。我再举一个小小例子,比如,我现在写文章,每个月写3万字都有发表的可能性,我写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想分享,其中一些我是等发表后我再放上博客分享,大多数文章我是写完以后就想分享。所以,我们现在都成了媒体,我们都在打破过去的传播垄断。过去我想给某报的副刊写一篇文章,便投稿给它,现在我根本不想,我只想发在我博客里,跟大家来分享,获得即时分享的快乐。

在这种冲击和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我们传统媒体的效率低下渐现。效率低到什么程度,过去我们从没意识到,因为过去我们有很好的利润水平,在一个政治垄断的背景下,在严格的媒体准入制度下,在有限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曾有过的很好的生活,都把我们养成了懒汉,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实际上都是懒汉,我朱学东也是。举个例子,我们在传统媒体机构拿8000块钱跟互联网媒体行业拿8000块钱,人家才是真正的民工,传统媒体人哪算什么新闻民工?你是士大夫,你是知识分子,你很清高,可是,现在是一个市场竞争极其残酷的时代,你的低效,人家的高效,最后人家一定会把你干趴了。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劣币驱动良币的过程,你认为你写的东西是最好的,但是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时代。所以传统媒体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其实刚才杨鹏兄也讲到了,死的一定是集团。

我个人判断,三线城市的媒体和报纸也许还有一些生存空间和机会,但是这个空间和机会非常小,如果再扩版的话那就是找死。成本问题会是今后传统媒体都要面临的挑战。但是相当一部分一定会瓦解,一定会死掉,它本来应该死掉,为什么不死,我下面也会跟大家分享到。

二,技术会杀死传统媒体吗?

刚才我讲到的技术对于我们传统媒体的影响,它会杀死我们传统媒体吗?

首先,我们现在中国式的媒体格局不是依托市场形成的,它是计划经济的模式,是政治的模式,非市场、分散、低效、高耗。比如,一个报社里有很多总编、副总编,但像《中国周刊》有总编、副总编,但是我们其实就是编辑,一个名头而已。高耗是因为我们整体性在消耗,我们有太多的同质媒体,一个城市的都市报全部是同质的,没有特别的特点,你稍微有点优势很快就会有人来模仿,很快就有人抄袭。我记得在2003年,那时候喻华峰还在《南方都市报》时,有一次我作为传媒杂志的记者采访范以锦社长,采访完了我们吃饭聊天,当时喻华峰就说了一句话,说如果黎元江没有进去,他一定使劲砸钱,把《信息时报》砸出来,让《南方都市报》不会有今天的日子。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到今天为止,传统媒体市场里边,我们不能靠市场来打垮竞争者,相反我们的竞争者利用这种政治格局的保护,在充分地消耗着市场有限的资源。我们跟美国人不一样,美国人遇到竞争的时候,通过资本,通过市场,通过其它方式可以把对手打垮,在中国则没有人被打垮,在政治保护之下。就像我们看到的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的合并,两个巨头的合并,一人补5000万,听说他们的实际费用需要每年8000万,甚至我听说某经济新闻报纸也需要某地市委宣传部一年补500万,我对此特别惊讶和震撼。在这样的市场里,怎么能确立起真正的市场优势?其实就是把所有人都搞死,而不是让强者获胜。这是跟我们政治格局紧密相关的,因为媒体背后过去都是机构与单位,都是党的媒体,党的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实在活不下去了,你就是去敲竹杆,也能分散有限的广告资源。

这是一个完全的劣币驱动良币的过程,因为我们没有法律,即使有法律,也是选择性执法。所以我们讲在市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下,我们走的这条路是死亡之路,但是杀死我们的不是技术,甚至不是市场。但是这个变化已经开始了,它活不下去了,很多市场资源向新的媒体领域投放,传统媒体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但是基于政治保护的原则,它还可以继续活下去,我们看到太多媒体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政治忠诚优先原则一定会被市场效率优先原则取代,这一过程我们付出的代价会非常昂贵,最后可能所有人都被搞死了,这个涅槃还没有形成。

三,大众媒体未来会不会走到一城一报?

其实我在今天PPT里边所提到的判断都应该打一个问号,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思考。

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大众媒体未来会不会走到一城一报?

我相信会,但是也许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我们却都死掉了,因为我们的体制决定了我们自己没有选择。

当遇到技术变化、市场变化时,美国媒体可以选择融资,可以选择卖掉,可以选择死掉,可以死了多少回都没有关系,就像生活杂志。该卖就卖,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杂志也可以卖。

当然我们也可以卖,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卖,但是我们过去扩一个版还要有关部门批准,我们现在想写一个选题都还要人家选择,我们的决定权在什么地方?如果正常的市场我们也会走到一城一报,当然我们这一过程会出现很多选择,这个选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

第二,专业细分市场杂志的转身。像专业性杂志更容易建立起垂直的体系来,更容易获得盈利,更容易向新媒体转型,这在实践上有很多经验。但像我们这样的综合性杂志转身很难。

第三,向奢侈品方向转型,像我们的杂志仅仅形式上像奢侈品是没有用的,首先要有内容,也要有形式。

四,2013年是一个大关

2013年,这是一个大关,我在2012年就看到这个变化,我曾经写过文章讲这个事情,过大关,今年年底大家都要过大关。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最乱的时候,我们很多传统媒体人,首先是心理防线被摧毁,市场变化确实在发生,但是这个市场变化不仅是我们媒体行业变化,是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在发生变化。到今天为止,我们不知道中国经济的底在哪。但我们看到了太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会在传统媒体里面显现。其它行业也会有死掉的机构,但是为什么我们一有死的,就意味着整个行业一定要死了呢?就意味着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灭亡了呢?

这两年,将是传媒业最动荡的时候,动荡以后我们会有选择,一部分媒体会活下去,尤其是真正强势的媒体品牌会活下去,毕竟这个时代依然需要传统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暂时还没有被技术彻底瓦解。比如《中国周刊》发表的好文章会在互联网上获得非常高的点击率,有人认为技术平台需要短文章,但我们发表的都是长文章。

传统媒体已经走上调整之路。但调整首先体现在心理上,打了败仗,阵脚一乱,大家都惊慌失措逃跑,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心理,哪怕他是最聪明的将军、最有勇气的将军,他也会慌乱。但是稳住阵脚以后我们会看到可能未必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坏,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讲“大转型的时代我选择做一只鸵鸟”,鸵鸟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不管外面的喧嚣,你要死也好,要活也好,一听他的话一定死,不听他的话反而活下去。

其次,重新认识,内容为王,这个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为王”?

我们要提供独特体验的文章,回到人本,回到人性的描述上。

有人问《中国周刊》还有人看吗?我说,我所做的都是反映个体命运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容易产生共鸣,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一个学校,一个企业,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如何转折,转折过程中如何抗争,而不再去挖掘真相逻辑,因为我们基本上知道了。但我们媒体的专业性还没有完全被取代就像《中国周刊》任何一个封面报道,没有组织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其他部分内容要回到工业化、标准化、产品化的生产上,就是要压低成本。

我的理解就是技术,最终是普惠的,要利用技术而非投靠,投靠意味着比短,我们不可能跟技术员比技术,我们擅长的就是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关怀,我们要用关怀来产生读者共鸣,这也是互联网的用户体验,用在我们这个上面就是这样一个理解。《中国周刊》做4年月刊,尤其这两年在互联网上影响力很大,就是通过它的传播,通过技术让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杂志在传统渠道和品牌传播上哪怕投入几百万、几千万,都可能是打水漂,没有互联网就是打水漂。传统杂志的真正的互联网市场,反而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但是它一定很小众,一定需要寻找共同价值观的人,这也是未来同仁办报、同仁办刊的很重要的方面。

五,学会野生而非圈养

我们从组织到个人都要学会野生而非圈养,要学会在残酷的环境里面生存,残酷环境里面生存并不一定生存不好。此时,无论我们在传统媒体里面,还是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一定得到相同价值观的人相互吸引、相互团结。这种同仁报办不是四十年代的同仁报办,它是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寻找到我们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而且不再是大规模的组织,大规模的成本。因为技术对组织架构的冲击瓦解非常大,我前面已经讲过了,我们新闻民工背后,我们传统媒体一个死亡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文人办刊的骄傲、清高。换一种说法,就是低效。

到今天为止,技术还不是杀死我们传统媒体的真正力量,它给我们带上的不只是翅膀,不只是共同体组织,它还可以把大组织瓦解成一个小的组织,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更是这样。未来个性化传播渠道,一定是个人魅力型,一定是专业型,其实口碑型和个人魅力型是相互重叠的,我个人在博客里面的传播,更多的还是个人魅力型,别人说朱学东这个人比较坚持,比较顽固,写流水账写几年就如一日的写下去,我说不仅写流水账,我连抄诗都要几年如一的一直抄下去。

所以专业与大众的结合,利用的专业的表达方式和视角,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大众平台,才有可能是我们的未来。

我每一个PPT配图都是我们的封面报道,选的其实都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所有的思考都来自于我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比较迂腐,比较传统。因为我是科盲,我不知道技术变化最终会带来什么,但是我自己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挖掘人性内部的东西,反映人本力量的东西一定会有未来,这个内容才是真正的“内容为王”,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是纸质的还是纸质与电子媒介集合的,好的内容就是回到人本,这也是我们像做公益一样,回到人本上。


(资讯责编:丁俊龙 )
标签:技术 传统媒体 力量 中国周刊 2014年01月09日 09:1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