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雪龙号”在南极救人遇困 彰显中国范儿

“雪龙”号船受阻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请向同志们致敬,并转达我对他们的诚挚…

“雪龙”号船受阻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请向同志们致敬,并转达我对他们的诚挚慰问。习近平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他们脱困,确保人员安全。他表示,祖国人民同他们在一起,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科学施策,争取早日平安返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希望科考队沉着冷静应对,务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等待有利时机,积极稳妥设法突破海冰围困。

中国国家领导人此时发去的慰问电与关于批示救人的指示精神,及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3日通过卫星视频会议系统,高度评价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极端艰苦、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功救援俄罗斯船被困人员的行动。他认为这次行动树立了中国作为极地考察大国和负责任国家的形象的说法,向全球传播之际,或正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而非为被困的中国科学家祈福,保佑他们平安归来。只是在考虑如何向俄罗斯与澳大利亚讨要人情。

照实说,笔者初见中国南极考察船“雪龙”号从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号上成功疏散52名乘客,自个却被南极厚厚的积冰与冰山执意挽留无法动弹的消息后,先是一愣,接着又见到有网友正在看中国营救俄船乘客,自个被困的笑话,不免有心些跟着心酸。心酸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笔者想起了当兵时背诵的老三篇,至今记得毛泽东同志1939年12月21日所作文章《纪念白求恩》中有的那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加拿大人的白求思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而这种国际间的援助精神,正被“没有永怛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取代。

中国南极考察船“雪龙“号,在别国船只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抑或正是秉承了白求恩当年的精神。当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搭载着中国直升机从被困的俄国南极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营救的52名乘客,踏上了回家的漫漫征程的时候,对于中国参与营救的“雪龙”号工作人员来说,将是无比心慰的。而对于被救者来说,他们对于中国人对他们的营救的感激之情自然也是溢于言表。据澳大利亚南极局官员证实:“这些乘客现在与我们在一起,被安排了新的住宿,他们似乎非常高兴,”

新华社也证实,南极时间2日晚,“雪龙”号科考船“雪鹰12”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上。在“雪龙”号驾驶台的甚高频里,先后传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和“南极光”号的感谢声——“感谢‘雪龙’号!”“我们完成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救援!”“绍卡利斯基院士”船上的许多被困人员也表达了对“雪龙”号的感激之情。来自新西兰的科学家科林告诉他们:“过去几天,大家看到‘雪龙’号来了都非常兴奋。尤其是看到‘雪龙’号要冲破那么厚的海冰才能赶来,我们都非常感激。”在所有乘客都被救出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立即给“雪龙”号船长发来热情洋溢的电子邮件。他说:“你们的努力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不仅体现了人类航海中的互助精神,也体现了《南极条约》精神。”

据悉,“南极光号”目前正驶往无冰的水域,随后将前往一个南极基地补充物资,之后将返回澳大利亚。这些乘客中多数是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他们可能会在1月中旬左右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在“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破冰脱困前,船上的俄罗斯船员们将继续留守。有报道称,中国直升机对被困游客的营救的整个过程,耗时约五个小时。率领此次考察行动的特尼通过在推特上发布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了这次救援任务。“这是首架接我们回家的直升机,谢谢所有人!”特尼和其他乘客在一段视频短片中欢呼着,当时来接首批12名乘客的直升机刚刚抵达。路透社记录这个片段。

而对于“雪龙“号被困,据了解,在南极一夜之间“雪龙”号右侧密集的浮冰区里,不知何时漂来了一座平顶大冰山,冰山长达一公里左右,还在不断向西北方向漂移,最近时与“雪龙”号相距仅1.2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横亘在“雪龙”号撤离路线前方。“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说,这片海域正值天文大潮,海水涨潮和落潮的规律极其特殊复杂。涨潮期间,海冰整体随海水升高2米多,落潮时间很快,冰山与浮冰随着海水剧烈变化。

目前,只能等待前方的大冰山漂走,再从密集的浮冰区里破冰突围。南大洋漂浮的冰山由南极大陆的降雪挤压而成。这种降雪经过长年累月的挤压,逐渐推移到冰川或冰盖末端,进而断裂分离、漂进大海、形成冰山。一座座冰山看上去虽然很美,却是船舶航行的大敌。露出海面的冰山仅为“冰山一角”,海水下面的冰山至少还有6倍大。



(资讯责编:范莹 )
2014年01月05日 00:1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