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孙瑜导演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要了卿命的一部剧
1951年初,随着《武训传》在全国的热映,该片被评为1950年度10部最佳影片之一,孙瑜和全体剧组人员都感到莫大的鼓舞。没想到两三个月后,晴天一声霹雳,展开了一场对《武训传》全国规模的批判运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社论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并由此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随之被禁止上映。批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更不幸的是,以康生等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为捞取政治资本为影片罗织了种种罪名,使导演孙瑜、演员赵丹等40多名剧组人员受到沉重的打击或者牵连。
1992年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直面不堪回首的那段历史
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一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好友李国栋为照顾铁头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她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但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义,未在国内通过审查即参加国际电影节,并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吕丽萍也获得当届影后。但由于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迄今不能获准上映。
1994年张艺谋导演《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的底层生活观
活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在余华笔下却变得有深度起来。本片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和男演员奖。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却发现凤霞生病成了哑巴。数年后,大跃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先后发生,有庆与凤霞亦先后惨死。剩下凤霞难产生下的孙子馒头跟老人家继续活下去。本片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剧风格,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对大陆的政治运动荒谬性作出嬉笑怒骂的批判,是罕见的黑色喜剧佳作,但在大陆遭禁映。因投资者为香港年代公司,故在海外均有公映。其实余华的小说《活着》比电影更具有批判性,但为迎合大陆审查,片子做了非常多的改动,但最终还是没通过审查……
1996年张元导演胡军出演《东宫西宫》:国内同性恋敏感话题
本片根据王小波的小说改编,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编剧、摄影大奖。讲述了一对同性恋者复杂的心路历程,片中演变为心理窥探和权力角逐,并具有暗喻的指向了受虐和权力的关系。因涉嫌宣传腐化思维,迄今未被准许上映。李安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只是你没有上去过。当下中国,同性恋问题与近代以来的一个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让所谓的正常人不以歧视的眼光和批判的心理去看待这些东宫西宫们,其实很难——大多数人对于同性恋者还是敬而远之。如果哪一天,中国的同性恋者幽会的地点不是局限在“东宫”“西宫”,中国人看到同性恋者不再有异样的眼光,同性恋者也不再因世俗的压力而选择妥协,法律最终也保护同性恋伴侣的合法权益,那么那个中国应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科学、更加自信的中国,而那个中国应是很多人都愿意看到的。
1997年贾樟柯导演的《小武》:颓废、绝望但又真实的小人物
剧情梗概:1997年,山西汾阳。小武是个扒手,自称是干手艺活的,寡言少笑,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陪歌女枯燥地压马路,与他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每当城里风声收紧,小武总是被公安人员第一个看押起来。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中国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贾樟柯似乎代表着业余电影时代的到来。《小武》是那种能让人感同身受的电影。描绘小人物的电影里,贾樟柯非常成功,力图展现出生活本身的无奈。命运不是一个虚幻的词,而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武的迷茫就像我们的迷茫,小武的生活就像我们的生活,不被人理解也无所谓始终是一句谎话,这就是《小武》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我始终不能忘记电影里的最后一段,被拷在电线杆上的小武,面对不断紧逼过来的围观群众,蹲下来的那种绝望。
1999年陈冲导演的《天浴》:17岁李小璐全裸多次出镜
该片获1999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表达自由奖,1998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首次上映在德国1998年2月19日,没有在中国上映过。当时年仅17岁的李晓璐影片中的面容身影依然显得相当稚嫩,但影片非常出彩。我觉得编剧导演初衷并不是就事论事写“文革”,而是借发生在文革这个典型时期的典型事件来反映出人性中的“恶”,或者说是人“兽性”的一面。秀秀是个生活在省城成都的一个女孩,16岁满怀革命激情上山下乡。这是一个人的不成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不成熟。在藏区养马,生活条件艰苦,秀秀渴望能够回城,面对种种刁难,绝望中她只能一次次献出自己的肉体,而那些略有权力或者打着权力幌子的男人,就像苍蝇一样一遍遍蹂躏秀秀的身体…唯一保护的她的,只有一个被阉割了的好心老男人
2000年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大城市的繁华与我无关
《十七岁的单车》主演是高圆圆、周迅等,它被列为禁片的理由是:该片在未经国内相关部门审批,便参加柏林电影节,即便荣获银熊奖,也禁止在内地公映。许多优秀的导演及其作品都夭折在这个所谓的“先主后宾”的体制之下。这城市很大,大到不得不修很多地铁来缩短人们的距离,大到不得不修很多环城路和蛛网般的立交桥;这城市很大,大到在它的一些小角落里发生了些辛酸的事也不会有人注意,大到它的喧嚣可以湮没无助的呐喊,大到它的灯火可以吞噬悲伤的泪光。小贵和小坚就是这大大城市中的小小人物。一个为生计奔波,但那绝不仅仅是为了活而活,那更是一种渴望公平;一个追求张扬个性,但那绝不仅仅是年少轻狂,那更是一种弱者的挣扎。看惯了城市的繁华,品腻了做作的矫情,我想我们应当绕到城市的背面。只有那样,我们才能见到一个完整的城市,领略人间真切的情感。
2000年姜文导演《鬼子来了》:姜氏幽默+浓厚讽刺口味
本片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抗日战争末期,河北某偏僻乡村挂家台的老实村民马大三迎来棘手难题:某人将分别装有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汉奸翻译董汉臣的麻袋扔给他,声称不日来取,却迟迟不见其来。厚道的马大三一边将两人当亲爹娘侍奉,一边同村人商议计策,最后决定将两人处死,但终因天意不了了之。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由日方,然而日方并无“以其礼还其礼”的教养。结果当然很惨……简单一句话,是一个老实巴交中国式传统老百姓把日本俘虏好吃好喝侍候着,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悲惨倒霉故事…有意思的是,该片于2003年悄悄解禁。
2000年娄烨导演的《苏州河》:我的镜头从来不撒谎
《苏州河》是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细致地分析阐释了爱情主题,揭示出浪漫与反浪漫,以及对所失的寻找的意义。这部电影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在国内关注极小。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的这部《苏州河》,却有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堪称是娄烨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影片内容具体、细致地分析阐释了它的爱情主题,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以及对所失的寻找。最先在台湾上映遭禁映。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内容,很触动,我看了好几遍,但每次都内心的感情都很复杂。二是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手法、技巧,特别是由娄烨所代表的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的学院派电影手法。记得周迅出演的,娄烨的镜头晃得厉害,有点头晕。其中一句“我的镜头从来不撒谎”被认为是第六代导演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