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单被卖、房产信息被晒上网、骚扰信息满天飞……本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如今在市面上被肆无忌惮地任意贩卖,到底是谁让我们个人信息“裸奔”?广州“房婶”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昨日广州市纪委明确表态,“房婶”被冤枉啦!她和子女共有房产16套,但资金来源都是合法收入,且她和家人都不是领导干部。“房婶”称事件严重侵犯她的个人权益,盼政府严查,“这个问题不处理好,以后还有人要吃亏!”
昨日获悉,广州市法制办对近期频发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高度关注,已启动个人信息保护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组负责人、暨南大学法学院刘文静教授透露,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公民信息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建议,并拟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议稿。
泄露渠道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那么,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我国个人信息泄露渠道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网络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最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机构是“电信部门”(49.5%),其次是“需要注册个人信息的网站”(45.2%)。其他还包括“银行”(39.8%)、保险公司(37.0%)、房屋中介(28.8%)、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部门(24.9%)、教育部门(24.3%)、市场调查公司(21.8%)、房地产公司(20.0%)等。
今年初,公安部部署20个省市开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动,广东就抓获涉嫌违法犯罪嫌疑人312名,捣毁非法调查公司35个,其中九头鸟调查事务所因贩卖个人信息被查封。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是值钱的,同时又具有可批量生产的特征,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自然就有人会打个人信息的歪主意。而据了解,由于汇聚众多个人信息,能够帮助商家预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给商家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这也导致窃取个人信息事件频频发生。
违法成本过低放纵泄露行为
有关专家还指出,当前法律实践中一般将泄露个人信息视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侵犯个人隐私权应承担的责任多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难度非常大,即使赢了官司,也很难得到适当赔偿。“很少听说有受害者得到满意的赔偿”,刘文静说,这样低的违法成本,对泄露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难以起到惩戒作用。而有关调查也显示,73.0%的受访者在遇到个人信息遭泄露后,只能选择忍了;仅有15.6%的人会查询谁是泄露者,而选择举报的人也仅占10.4%。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