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一商家福万家从运城夏县购进200吨白菜,免费向太原市小店区15家社区居民发放。活动主办者表示,一方面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买菜又不便宜,免费送菜解决了双方的难题。在这寒冷的冬季商家的义举温暖了菜农与市民的心!近年来,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更让百姓感到诧异的是,一些农产品在产地获得丰收、收购价极为便宜,运到城里之后的零售价却依然较贵,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这一问题的症结,正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成本过高。
当前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结构在发生趋势性新变化,主要表现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下降,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在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例如大品类蔬菜生产成本低于运输成本等。此外,变化还体现在:高附加值商品生产成本相对下降,流通成本相对上升;在流通成本中,商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在物流成本中,仓储和管理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运输成本比重上升。从体制和政策视角看,流通成本还可以划分为经济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前者属于流通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属于不可避免、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后者则是由于管理体制和政策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需要坚决修正。
其中,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最为明显。总体来看,农产品蔬菜价格总会有一时的短期波动,而经营蔬菜的批发商、批发市场和“农超对接”中包含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却是刚性的,不但难以降下来,还将继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产地菜价大跌,而销地价格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发展现代流通业,应明确将“优惠政策促进型”思路设定为长期战略,要以财政补贴为后盾,减轻企业负担;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需要将其纳入节能降耗、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总盘子”。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健全体制机制,理顺利益关系,降低税费负担,增强营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