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界末日”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对于中美两国两起类似社会事件的受害者家庭而言,真的应该如世界末日提前到来一般。
据报道,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致包括20名儿童在内的28人死亡;而在远隔重洋的中国河南省光山县,14日同样发生了一起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22名小学生被砍伤。不过不同的是“美国校园枪击惨案”迅速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焦点,而国内媒体对同日发生在光山县的校园袭击案的报道却少得多,这在微博上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和不满。
对如此类似的事件,媒体的处理却遭遇冷热不同,也难怪遭到很多人的非议和批评。我们仿佛捧着一个镜子放在胸前,只能看到别人,却忽视了自己;媒体的职能就应该是报道事实、揭露真相,只喜欢对别人的丑事议论纷纷而又坚持家丑不可外扬的是家庭主妇做的事情。
这个事情暂时不去讨论,媒体也有媒体的“苦衷”,更可况还有光山县那些连正面回应都不去做的地方官员。而在微博上看到的另外一条新闻着实让我百感交集:美国校园枪击案中痛失6岁爱女艾米莉的年轻父亲罗伯特·帕克当地时间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我们真心向在这起骇人惨案中受害的所有家庭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我们要每个人知道,你们在我们心中,我们会一直为你们祈祷。”30岁的帕克说,“这其中,也包括枪手家人。我无法想象这一经历对于你们会有多难捱。”
失去孩子后悲痛的心情是人之常情,向同是受害者的家庭致哀也是同理心的体现,然而这位年轻父亲以德报怨,向枪手家庭致哀,反正将心比心,笔者很难做得到。
美国枪击案爆发之后,媒体的焦点主要聚焦在两个问题上:美国的枪支问题和精神性暴力犯罪。不过在笔者看来,美国的枪支问题从美国建国就一直存在了,这次事件同样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倒是针对儿童的暴力犯罪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美国的枪支管理问题,是涉及到美国政治体制和宪法规定的基本问题,公民持有枪支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被认为是民众可以防止政府暴力的有力工具,所以尽管美国近年来持枪杀人事件群发,但是从没有动摇这一基础。从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思考:一是受害者家属们真正将此事怪罪于枪支持有的比例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多;二是中国公民是没有枪支的,但是为何同样爆发了类似的事件?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精神性暴力犯罪的深层原因是不断发展的社会问题引起的。例如前几日北京地铁的“划脸”事件和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众多独立的社会事件。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生活压力、环境污染、信任关系削弱、虚拟生活增多导致现实交往减少等许多社会问题才是真正引起类似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类似的。
然而,通过上面的那位年轻受害者父亲的行为,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作为一个美国的公民,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枪手家人和枪手本身是独立的,枪手家人也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和苦果承担者。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美国的官方才会降半旗致哀、媒体才不至于冷处理。
笔者也很清楚,如果想完全杜绝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光靠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努力也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如果每次类似事件发生后,我们的态度都仅仅停留在对媒体或政府进行指责的层面,对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恐怕也于事无补。但是,对于每一位受害者家庭的同情、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确实那些“办私事、玩游戏、没意义”的地方官员应该从骨子里需要补上的道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