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增给门诊病人看病,总会写下两份病历,一份由病人保存,一份自己留下。他说:“病历是医生宝贵的财富,很多诊断都是从问病史开始的,如掌握疾病更多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一份份病历的积攒见证了杨培增投身葡萄膜炎临床治疗与研究的艰辛。20多年来,他诊治患者超过十万人次;每逢坐诊日,除有特殊情况他都坚持把所有病人看完,有时甚至加班到凌晨2点。
杨培增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留住了光明。几年前,一名年轻女教师视力严重下降,一些专家告诉她,这种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被判了视力“死刑”的她带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找到了杨培增,经过一年治疗后重见光明。
杨培增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更用高尚的医德感动着患者,在这个信件已经非常稀少的时代,他仍然经常收到患者的感谢信。汶川地震灾区的一名高中生曾一度失明,经过杨培增的精心诊治得以恢复。他在写给杨培增的信中说:“您的笑容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能带给每一位患者无限的慰藉。”
杨培增出生在河南农村,从10岁起就开始随父行医,“只要病人一来,吃饭也要放下筷子。大冬天,在被窝中也要起来给患者看病。病人发烧,拉肚子,那可不能等啊。”杨培增说,“从那时起我就感觉到医生给病人解除痛苦,是一种责任,就该这样。”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