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再加上往年剩下没就业的,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退伍复员的军人,估计至少需要1300万以上的新增岗位才能基本满足需求。
不过,另一组数字也摆在我们面前:山东省今年一季度用工缺口20万;今年春节前后,湖北省用工缺口达50万-60万;2012年春节过后,深圳用工缺口达20万;2011年,新疆各行业工作岗位缺口在60万-80万左右,预计2012年将达90万以上……
一个如此庞大的就业缺口,一个如此庞大的用人缺口,为何一方面会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会出现用工荒呢?深层次原因恐怕就是供给导向型的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严重脱钩。
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模式纸上谈兵,不重视实践和技能培训,不与社会变化市场需求接轨,只会让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鸿沟越发加深。所以与其让大学生被动挨饿,教育部门不如主动改变思路,积极捕捉劳动力市场供求信号,进而对专业与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重构需求导向型的教育体制。
现代经济学理论将失业分为三种:宏观经济波动导致的周期性失业、劳动者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劳动者寻职时间过长造成的摩擦性失业。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属于结构性失业,解决之道除了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外,还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摒弃挑肥拣瘦的优越感。庆幸的是,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从北大才子卖肉开始,大学生当淘粪工、去扫大街、回家卖红薯,来自安徽农村的毛凤昌利用所学的农学专业,同两名大学校友一起建成一个百亩无公害种植基地等等,天之骄子们早已慢慢意识到了“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