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玉树已是初冬,路边牧草已经枯黄,远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辉。
然而,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在巴塘乡、在下拉秀乡、在巴颜喀拉山脉,在灾后重建的每个工地上,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者,以无悔的奉献,表达着对玉树人民血浓于水的情谊,对“十八大”胜利召开的热切期盼。
“今年是我在玉树的第三个年头了,只有冬天才能回趟家,天气稍稍暖和又得回来。”参与援建的中国铁建集团技术员李建新说。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李建新就和上千名中国铁建员工一起奔赴灾区,开始了灾后重建的艰难历程。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0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约60%,紫外线强度是内地的10多倍。“刚来的时候因为缺氧,嘴唇全紫了,几乎天天流鼻血,过了半年才缓过劲儿。”李建新说。
在格萨尔广场旁一处工地,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抓紧时间在刚刚砌好的墙体上覆盖草席。“玉树冬天严寒,我们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千方百计延长工期,使用抗冻材料、加热水、盖席子等,能想到的办法几乎全用上了。”李建新说。
李建新告诉记者,在居民住宅建设过程中,设计方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见,几乎做到了“一户一型”,即先由住户画草图,再由设计人员绘制图纸,经过与住户反复讨论,签字确认后才开始施工。
据玉树州委书记旦科介绍,截至10月底,灾区44所学校、53家医院建设全面完成,共计313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房建设基本完成。“‘十八大’即将召开,作为援建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质保量完成援建任务,做到‘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让党和国家放心,让玉树人民放心。”李建新说。
地震之前,玉树电网一直未与国家电网联通,全州100千瓦以上水电站仅13座,缺电严重。地震造成局域电网严重损毁,电力供应雪上加霜。“不能解决能源问题,玉树重建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青海省副省长、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徐福顺说。
作为玉树重建重点项目之一,玉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全长800多公里,于2012年6月开工。“电力天路”翻山越岭,为玉树人民带来期盼已久的光明。
然而,该工程的施工难度世所罕见:全线海拔4000米以上线路482公里,最高处达4950米。常年冻土地带超过360公里,沼泽70多公里,很多地方由于山高路险,搭建塔架所需钢材只能通过骡马、钢索甚至是肩拉人扛运上山崖。
在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海拔超过4800米的一处施工点,来自四川的王永亮师傅刚从塔架上作业下来,工作服上、棉帽上甚至是眉毛上,都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干裂的嘴唇由于长期缺氧已成紫黑色。“我6月就开始在这里干活,几乎每天都是拴着保险绳、戴着氧气管,在塔架上一干就是半天。在这里工作六小时,比平原上干十小时还累。”王永亮说。
由于条件有限,塔架都是在地面局部组装后,靠人力拉动钢索送到上面整体组装。记者自告奋勇和几位师傅一起拉钢索,不到五分钟就气短胸闷,头晕目眩,棉帽下渗出了虚汗。记者看到,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施工点配备了急救帐篷、氧气、药品和保健医生,并保证每十五分钟与高空作业人员喊话一次。“最怕的是人在上面由于缺氧失去意识,等发现就晚了。”王永亮说。
王永亮告诉记者,今年11月,他和工友们将前往巴颜喀拉山下的沼泽地带施工。“那里只能等冬天冻硬了才能施工,还必须抓紧时间,开春不能完工,整个工程都会受影响。”“一边是老婆孩子盼着回家的电话短信,一边是玉树人民期盼着光明。‘十八大’就要召开了,我最大愿望就是联网工程早日竣工,给‘十八大’献礼,给玉树人民一个交代。我坚信,玉树明天会更好。”王永亮说。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