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钓鱼岛犹如出生不久就在襁褓中被人抱走、被迫改名的婴儿”
25日是台湾光复67周年纪念日,马英九昨(24日)晚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发文再次重申捍卫钓鱼岛主权。这篇有别于以往有关钓鱼岛论述的用字遣词,是出自马英九自己的构想,他希望用亲民的语言贴近民众,让民众更容易了解钓鱼岛的历史跟现况。
马英九在facebook贴文内容如下:
明天就是台湾光复67周年的日子,此刻我心中是百感交集。
一方面,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感谢国军弟兄的牺牲奉献,在“光复台湾”之后,继续“保卫台湾”、“建设台湾”与“守护台湾”,让我们能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呼吸民主、自由的空气;另一方面,近日东海风云再起,“中华民国”领土钓鱼台的主权备受挑战,但我们有绝对的信心,坚持“捍卫主权渔权,和平处理争议,共同开发资源”,为东亚的和平稳定继续努力。
钓鱼台列屿,是“中华民国”的领土、台湾的附属岛屿。这个“台湾囝仔”跟着台湾本岛在康熙22年(1683年)纳入清朝版图,它在光绪21年(1895年)被日本侵略窃占,有如出生不久就在襁褓中被人抱走、被迫改名的婴儿;日本的窃占,使得我们骨肉离散五十年,以致于民国34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华民国”时,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日本称作“尖阁”的群岛就是我们被抱走、被改名的骨肉,就是在《台海使槎录》(1722)、《续修台湾府志》(1764)、《噶玛兰厅志》(1852)、《全台图说》(1872)等官方文书中提到,“山后大洋有屿名钓鱼台,可泊巨舟十余艘”的钓鱼台列屿。被抱走的岁月唤不回,被改的名字犹在,但血脉相连的关系是铁一般的事实,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印记。
乙未割台时,丘逢甲抗日失败,黯然离台。他写下“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名句,传诵一时。百多年后读来,犹有椎心之痛。可是逢甲先生何曾料到,五十年后台湾又回到祖国“中华民国”的怀抱?
“侵略的错误或可原谅,血泪的历史不能遗忘”,在这个纪念胜利、也突显和平的日子,我们要再次提醒自己记取历史的教训,继续扮演主权的捍卫者与和平缔造者的角色,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