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河南开封拟将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同时还要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该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xml:namespace>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功能上越发滞后,城市改造提到议事议程,而发展旅游又成为城市改造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对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如何处理旧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封作为7朝古都,拥有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文化资源,然而旅游发展确实与其他历史名城有很大的差距。开封提出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实现“到西安看看唐”之后,再“到开封看看宋”的目标,无可厚非,而要深入挖掘宋代文化资源也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开封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人口规划”部分,开封古城13平方公里内现有近28万人,人口密度较大,需要逐步降低古城人口密度,缓解古城容量压力。按照规划,若要达到理想人口数量,须搬迁11.5万人。开封老城区市政设施落后,有成片的棚户区,市内流传着“开封啥都缺,就是不缺棚户区”的说法,居住条件差的老城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是翻建老建筑,插建新建筑,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改成了现代建筑,将会极大地破坏了古城的整体历史风貌,对古城街巷格局的保护延续构成威胁。据了解,搬迁工作并没有大范围铺开,目前只是将龙亭湖东片两个街坊作为试点。试点工作自2010年就已开始,涉及的搬迁人口有1.2万人,除了这两个试点街坊,其他区域大规模的旧城修缮并未开始。
考虑到如何保持和延续古城历史风貌的问题,《规划》将“保护延续历史风貌”作为第一要点,保护主体有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和河湖水系4个方面。在古城整体格局与风貌控制上,《规划》提出的原则是“城墙坊巷格局不变,河湖水系环境不变,千年轴线位置不变;建筑体量不高不大不突出,建筑风格宋而新、汴而新,建筑色彩青瓦亮窗灰基调”。
规划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按规划实施成了民众关心的另一个热点问题。据其介绍,台儿庄的复建工程,在一期实施时还按规划进行,但到二期、三期时,随着政府实施经验的增加和现实使用的考量,就已经不太能按规划控制要求实施了。任何一个规划做出来之后,操作时做调整在所难免,但是以何种方式调整,请哪些专家来认证,有无经过原规划方的同意等,现存的制度对这些环节都没有可遵循的规定。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者姚远认为规划应该公示,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当地主管部门、文物保护志愿者、媒体等都应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实际操作能按规划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