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营田镇,阳岳球正在忙个不停。今年,他的早稻平均亩产达465.5公斤,是一个大丰收年。从10多年前自费跑到农校学习种植技术,到如今耕种6000亩地的全国种粮先进个人,阳岳球实现了华丽转身。
阳岳球的种粮历程,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央提出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战略思想,并连续9年把“三农”工作确定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对农业的支持政策渐成体系,不仅保障了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也促进了农业向着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型。科技引领、装备提升、水利保障,农业基础支撑不断强化,7月17日,在湖南省汨罗市磊石乡匣桃村村民何盛时的玉米田里,来自湖南省农业厅、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正在对高产耐密玉米新品种“吉湘2188”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测产结果亩产突破700公斤,远高于目前每亩平均360公斤的产量。
该品种开发团队带头人、制种专家黄培劲介绍,尽管我国南方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种植玉米并不与种植水稻争土地。如果该品种在南方各省推广,将迅速改变我国玉米品种受国外品种冲击、南方缺乏主导品种的局面。“吉湘2188”玉米新品种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突破之一。根据农业部的数据,近年来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高,截至目前已达到53.5%。除农业科技之外,机械化程度的提升、物质装备的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兴建,都在不断夯实着农业发展的基础,促进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
6月中旬,农机手李永强和妻子黄会华在河南“中原粮仓”东奔西忙,为种粮农民收获小麦。据统计,全国有数十万名像李永强一样的农机手,承担了主产区九成以上的小麦收获工作,所有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数量也超过了50万台。过去几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力度逐年加大。仅“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就达351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在这一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9%、33.1%和15.8%。
与此同时,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也在全力推进。从2006年到2010年,大约有1.5亿亩耕地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为部分连片耕地修电力机井、灌渠和田间路,确保旱涝保收。目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到2015年,将有4亿亩耕地完成标准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