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温导致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包括高温津贴在内的防暑降温措施,既是劳动者权利,也是安全生产的需要,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在北京市西城区鲁迅博物馆附近的一处工地,一位“负责人”陈先生表示,由于工程需要,该工地内有土建、结构、装修等数位施工“负责人”。不到5000平方米的工地内,8名包工头管理着数百名务工人员。“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账户”,业主、承建方、包工头均不知道谁应是津贴、饮料的发放者——在建筑行业,落实高温津贴首先难在“谁来发钱”。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认为,尽管户外劳动者是最需要防暑降温措施的群体,但在实际中,高温津贴能否落实更多受企业经营状况、各地劳动执法条件的影响。由于责任相对模糊且缺乏监督,以防暑用品“冲抵”现金、减扣工资等做法并不鲜见。比如,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待遇不高,多数按出工天数计算薪酬。在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内大街,一位安徽籍务工人员说,高温加班是保住工作岗位的前提,即使企业放高温假,自己也不一定愿意休息。约束的疲软已使“补贴换加班”成为常态。
刘春泉认为,建筑等行业多采取分包作业,利润微薄,雇方往往不会主动落实津贴。普通劳动者并不了解津贴标准,独立采取法律手段也不现实。更重要的是,如果采取高温“维权”,很可能因此丢掉工作岗位。一线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足,使高温维权成为奢侈品。在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33岁的河南籍保安闫先生表示,自己对津贴标准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落实津贴、提供饮料就愿意就职。如何确保高温津贴落地?专家认为,保护劳动者的防暑降温措施不应沦为“观赏法”。董保华指出,制定劳动法规必须考虑劳动者的内部差异,“均等化”的标准很难优先顾及弱势群体。政策实施中,福利待遇较正规的国有企业、知名企业自然会优先甚至“超标”落实,真正需要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却很难享受这类“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