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1日,黄淮中西部、江南等地将有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温度达37至38摄氏度。截至29日15时,51个省、市气象部门发布黄色或橙色高温预警,重庆、上海、安徽、河北均遭遇热浪。酷暑天气里,相关行业的高温津贴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发放是否足量及时?户外的劳动者们,领到自己那一份津贴了吗?发放“冷热不均”,户外工作者难领高温津贴,一些工人甚至从未听说,炎炎烈日下,环卫、建筑等行业的户外劳动者仍在坚守岗位。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某环卫物业公司职工赵师傅包括加班时间一天在户外工作近10个小时。她说,相较于自己1200多元的月收入,每月百元的高温津贴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2007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2010年,北京市将高温津贴标准翻番,最高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据上海市总工会消息,今年该市津贴仍将按4个月发放,每月标准为200元。然而,户外工作者领取津贴仍非易事。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一处工地,建筑工人卓越正顶着烈日从砖车卸货,豆大的汗珠在他黝黑的皮肤上流淌。不过,他从未领取过高温津贴,一些务工人员甚至没有听说过高温津贴政策。
而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商圈某写字楼前,从事财会工作的周先生说,企业今年自定的福利性高温津贴标准达千元,工作环境“基本以空调房为主”。据了解,除强制性的高温作业津贴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提供高温福利。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董保华认为,目前高温津贴执行存在两类标准:一是针对作业对象,按气温等条件发放;二是相对“均等化”的福利或津贴。尽管企业有调整福利的权力,但也客观带来“真正需要的人难获保障”的现象。快递业同样是中暑高发的“高温行业”。申通快递上海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保证安全生产,企业已增加夏季作业班次。但快递业的流动性及工作范围较大,“除了降温费和增加作业班次,企业还没有太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