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23日刊文说,7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重大枪击案件,此后,法国有关院线立刻取消了“蝙蝠侠”的首映式。历史上对以暴力为卖点的电影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反思已不是第一次。众所周知,近年来,以美国流行文化为代表的影视、电游等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暴力糟粕大有泛滥之势,其对大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容小觑,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亦值得警惕与反思。7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重大枪击案件。这起恶性案件的发生,正值挪威于特岛枪击案发生一周年前夕。目前虽然挪威枪击案基本上被舆论看作是出于种族仇恨动机,凶手怀有极端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而刚刚发生的丹佛枪击案凶手的动机还不十分明朗。但是,两起案件有着惊人相似的共同点:杀手都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装备精良,战术复杂,武器种类之多、杀伤力之强无不令人咋舌。
据美国媒体称,制造丹佛枪击案的嫌犯霍尔姆斯用两个月的时间在网上购买了6000余发子弹。他“携带3支枪和烟幕弹,自身配备防弹功能的头盔、背心、护腿,以及护裆、护颈、手套和防毒面罩,一身黑色,貌似特种部队成员。”与挪威杀人魔布列维特在网上发布的自拍照片一样,使人联想起大批西方电影中人物的扮相。一些电影、电游往往将其主角粉饰成“正义英雄”,实质上的卖点却是暴力。在丹佛枪击案发生后,众多评论直指美国枪支泛滥的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以美国流行文化为代表的影视、电游等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暴力糟粕大有泛滥之势,其对大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容小觑,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亦值得警惕与反思。
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巨大的市场以及相关的生产能力,其中的文化糟粕对消费者而言具有投其所好、加量供给的特点,就像毒贩与瘾君子之间的供需关系一样,并非只要有市场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我们无意在此对流行文化包括影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逐一批判或者全盘否定,而是要特别指出,应对其中的糟粕尤其是“暴力美学”、极端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价值观表达明白无误的憎恶与唾弃。说到底,枪支与刀具这些被坏人利用的武器毕竟是“器”,而暴力文化在杀戮中起到的作用才是深层的祸根。历史上与电影有关的枪击案发生不是头一回,对以暴力为卖点的电影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反思也不是第一次。在得悉丹佛枪击案发生后,法国有关院线立刻取消了“蝙蝠侠”的首映式。法国的枪支管理法比美国严格得多,但仍是枪击案高发地区。个中原因正是“文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因为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不仅法国,恐怕世界各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从根本上反思暴力文化及其产品对社会的危害,并在立法以及文化重建方面下工夫,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