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使用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设各学科专业、运用科学方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通少数民族语言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通过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使其所承载的文化得到尊重并得以流传。中国虽然不在全球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南边境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约占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下的有20余种,基本处于消亡的边缘。前年,台湾97岁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巴则海语随之消亡。贵州的木佬语目前仅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会说;云南的子君语也只有十几个老年人会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中国“极度濒危”语言之一。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一些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全球化、工业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有关部门、机构以及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保护民族语言、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