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是观察股市,还是观察楼市,都离不开经济“新常态”这一背景,“新常态”最大的特征就是逐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来,股市和楼市的走势都将取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取决于市场究竟在资源配置中能够起到多大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房地产新闻指出,近段时间以来,中国股市连续天量成交、创世界纪录。不少地方,又开始出现卖房炒股的新闻。报道还说,在这股资金洪流中,从楼市撤离的银行理财资金达数千亿元之巨。
投行高盛也判断,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约4000亿元资金将从房地产市场转向股票投资。对此,中国证监会特别提醒,希望投资者理性投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牢记股市有风险,量力而行,不要被市场上卖房炒股、借钱炒股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毫无疑问,股市、楼市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因此,基于市场资金一定的情况下,有理论认为股市和楼市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即楼市繁荣了,股市就会衰退;反之,股市繁荣了,楼市就会衰退。
也有理论认为,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和股市结构,楼市与股市是“连带效应”,只有楼市好了,经济才会好,股市中房地产板块才会好,从而带来金融、建材等关联板块,让股市走好;股市走好之后的“赚钱效应”又反哺楼市,使楼市进一步向好。
但只要回顾中国股市与楼市的历史就会发现,“跷跷板效应”并不存在,“连带效应”也不明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股市、楼市的门槛是不同的,资金的流动性也不同,故而资金性质也是有区别的,更重要的是,各自的资金自由转移阻碍更不相同。过去多年的国内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或经济“房地产化”,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楼市小调整中的几乎单边上涨;而股市则完全不一样,牛熊分界鲜明,牛的时候“把猪吹上天”,熊的时候“把皇帝摔下地狱”。
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和香港,以及我国股市与楼市的交错纠缠,都提醒我们: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楼市和股市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同病相怜的默契。这种默契在我国的表现就是货币政策,最直观的观察指标就是M1(现金+活期存款),因为它反映了企业和居民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所以,M1领先于股市和楼市。而且,如果M1增速大于M2(广义货币),正相关将更加明显。
据房产新闻小编了解,2014年1月M1同比增长1.2%,创年内新低;6月同比增长8.9%创新高,但M2同比增长一直保持在12%以上,M1增速小于M2。这表明,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尽管12月份的数据还没出笼,但国家发改委审批显示基建投资加码,近两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总金额已达万亿元的规模,无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央行在“温水煮青蛙”式注入流动性之后,于11月22日正式宣布不对称降息。可见,无论是本轮股市,还是楼市,之所以表现出向好的趋势,都与政策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过去,股市长期低迷,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该热的热不起来;而楼市,虽然调控措施接连出台却仍挡不住节节攀升的房价,该冷的冷不下去,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多的计划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