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 > 正文

标杆房企准备“冬眠” 仅花两成售房款买地

发布者:师玮     组织:太原优府商务代理有限公司             
    全国性的房价拐点是否到来尚存争议,土地市场的拐点似乎抢先一步。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与历年数据相比,今年标杆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的投入明显减少。今年前10个月,标杆房企累计拿地金额与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的比例约为21%,这一比例甚至低于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2008年。   …

    全国性的房价拐点是否到来尚存争议,土地市场的拐点似乎抢先一步。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与历年数据相比,今年标杆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的投入明显减少。今年前10个月,标杆房企累计拿地金额与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的比例约为21%,这一比例甚至低于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2008年。

    其中,仅万科、绿城两家房企于10月份共计花费约21亿元购入4宗地块,而前期每月都有购地支出的保利、中海等房企,在10月份并没有动作。

 

标杆房企购地节奏放慢

 

     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局部松动的情况,作为风向标的土地市场,“降温”迹象则是极为明显,特别是多家龙头房企放缓了拿地的节奏。

     中原监测数据显示,全国13个主要一线城市1~10月累计成交居住用地4450公顷,同比大幅缩减28%。受到地方财政压力及土地供应目标尚未实现的影响,地方政府从8月份开始加大了土地投放,近3个月平均供应量较今年1~7月均值增加了66%。

     虽然供应量有所上涨,但受到调控抑制成交量的影响,在全国主要的133个一、二、三线城市中,前10月成交地块为7734宗,其中4619宗是以底价成交,比重约为60%;13个主要一线城市中,成交地块中底价成交占比也达到了52.8%。

     据《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了解,今年10月,招、保、万、金四大房企仅2宗土地入库,而去年同期则为19宗,且企业增加土地主要集中在新兴三线城市,一线城市住宅土地市场明显冷清。

    “在全国楼市还未出现拐点前,土地市场拐点已经率先出现。”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因销售业绩下滑、融资渠道萎缩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各家企业库存积压加剧,资金状况劣于往年,拿地明显更加审慎。

    而对于逐渐放慢拿地的节奏,北京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企业而言,地块的条件尤为重要,而目前的土地供应上,优质地块不多,这也会影响开发商拿地的计划。

 

10月份库存环比上涨6%

 

    截至10月,全国执行限购政策相对严格的10个城市中,库存积压达到6044.46万平米,环比9月初上涨了6%,库存积压增加了28640套。

    根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截至11月14日,年内北京新建住宅期房供应项目135个,共取得预售许可证180次,供应房源56729套,合计727.41万平米,而其中已经网签出售的仅为23878套,平均去化率为42.1%,再次创造历史新低。

按照预售均价统计,453.2万平米未售面积总价达到了1177.9亿元。

   “当前房地产业面临的压力大于2008年。去库存已十分紧迫,2008年房地产行业去库存过程用了5个季度,但在本轮调控之下,房地产行业去库存过程更是缓慢,预计这个过程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张大伟对此表示。

    与2008年类似,楼市降价潮的先行者仍是各大品牌开发商。自今年5月起,就有中海、碧桂园等开发商纷纷推行降价促销,以价换量的策略。9月,全国各地区加入降价销售行列的品牌开发商也有所增多。中原监测数据显示,富力、保利、万科等标杆房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促销。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企去库存化的举措非常明显。

    张大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对开发商而言,现金流比利润更为重要。“现在来看,全国前10月地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新政过后,开发商拿地的针对性较强,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

 

 

标签:标杆房企 冬眠 房产 2012年11月01日 16:08    [查看原文]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0)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女人 情感 职场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文化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