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朝气蓬勃,大有可为,还是过热泡沫,危机隐伏?在众多业内人士眼中,以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商业地产似乎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成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争议地带。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尧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尽管部分城市出现商业地产过度膨胀的危机,但国内商业地产总体上仍处于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商业地产公司当务之急是在不同区域、城市和特色零售商资源上进行“结构性创新”,这将成为增强客户黏性、品牌影响力和提高收益水平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从上述因素来分析的话,商业地产大有可为,将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这是我们总体的判断。阳光新业在各地的商业地产项目可能名字相同,但绝对不是简单复制,不是传统的业态简单堆砌组合,而是差异化地在不同类型上的平衡和组合,业态组合、形象定位、营销模式都有不同,以适应各个城市发展需要,提升盈利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结构性创新”。最后一点是资源整合能力,这其实正是“结构性创新”、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阳光新业会跟国内外很多特色零售机构进行排他性的独家合作,这样我们一些商场的活动就是唯一的。事实上这种商家活动在国内同质化严重,十分缺乏创新,如果我们能做到独特新颖的话就会有很强的优势。许多一线的零售商,它们在哪个商场都能做活动,而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产品非常好、又有特色,同时在国内出现又不多的。这虽然比较难选,却能够带来非常明显的益处。比如针对国外一些儿童特色品牌做一系列大型活动,进行品牌推广和销售,这种活动拓展性强,能够在我们全国布局的多个城市连续做,收益也很可观。对于我们来说,是寻找国内新的消费群体,而对国外零售商来说也可以寻找新的市场,这种结合非常到位,也增强了我们的客户黏性和品牌影响力。现在国内商业地产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主力店透支了商业资产持有的长期价值,这些国外大型品牌零售商垄断市场后拉低了购物中心的收益率,商业地产商想要更好地发展,一定要平衡这种状况,必须提高丰富度、实现差异化。为此,我们去国外积极寻找这类优质商户,与他们展开各种模式的合作,他们可能成为将来我们全新的主力店、次主力店,同时针对公司对各个城市需求的结构性把握,不断提升整体收益率。
实际上,每个综合体都是不同的业态组合,差别性很大,因此应该有更大的空间允许做创新和调整。但我所担心的,其实是规划沟通能力的问题。一些城市对商业物业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足,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商业项目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国内确实有一些二三线城市政府盲目追求GDP,商业供应短时期过度膨胀,造成资源透支和浪费。零售资源有限,导致同质化严重,使得资产价值下跌,长期资本就无法得到好的收益,诱发银行金融风险,百姓的生活也受到影响,这其实是一种“Total Loss(全输)”的情况。城市是一个有机生态环境,而商业作为活力之源应该呈现一种有机成长的状态,与产业成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匹配,不能拔苗助长。开发商一窝蜂的涌入建设是一种短视行为,目前已经在一些区域暴露出危机的端倪,长期来看是对城市的严重伤害。另外,从具体经营效果考虑,甚至会有电商来找购物中心开实体店,这对于购物中心而言也是一个可观的增量市场。而且,购物中心对于一次性购物的家庭购物族、时尚购物族等群体而言,还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一周可以在这里呆一整天的购物群体需要一站式的平台,对于体验服务功能也有强烈需求,这是坐在家里网购所无法达到的。因此,购物中心仍然有长期存在的理由和生存增长空间,但是需要更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