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冶置业和北京五建联合体以22亿元且配建4700平米保障房拿下旧宫地块成为“地王”。在诸如北京万柳、来广营等地块的拍卖中,也出现多家联合竞拍者。调控已让房地产企业在连续两年内纷遭预售款锐减、结算项目进度放慢、融资稀缺等压力。不过,开发商却必须要活下去。在资金链紧张时,这些原本阔绰的大佬们更加倾向于“联合体”的方式扩张市场。这其中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分解风险,而并不是像以前单纯为了拿地。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经理常清分析说,自去年调控以来,房企联合拿地现象就逐渐增多。虽然2012年以来,由于土地成交量较以往减少,联合拿地的趋势并不明显,但近期一些热点地块竞拍中仍不乏联合拿地的企业参与其中。比如万柳地块中未中标的九龙仓中建联合体,以及北京旧宫地块竞拍中参与的万科京汉置业联合体。长期从事房地产市场咨询业务的兰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延庆说:“由于当前调控没有任何松动趋势,民营房企单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大做强。因为主要受限于人力、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限制。所以一些民营房地产企业更愿意寻找一些国企合作。”根据链家地产统计数据,2011年和2012年,北京和广州联合拿地在所有拿地项目比例中占比分别为27.1%、5.4%和14.3%、10.5%,上海在2011年也有1.2%项目被联合体拿到,三城市两年联合拿地25个项目,共涉金额近298.13亿元。参与联合拿地的北京万科三次与不同企业联手,中海地产则两次牵手广州市金誉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拿到广州开发区开源大道以南住宅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
进入2011年,每次联合体出现,舆论总认为这是资金链紧张的表现。由于调控手段密集出台并持续长久,大量开发商都面临高库存压力和融资渠道封闭的双重考验。“抱团取暖”的说法开始盛行。也有观点认为从近几年融创、万科、富力等巨头型企业选择与自己同级别房企联手,形成更加强势的联盟,可以看出,房地产合作模式已经逐渐由“大小联合”、“强弱联合”“专业与资本联合”向“强强联合”、“专业与专业联合”、“大大联合”演变。链家分析师常青说:“联合拿地不仅能够减轻房企的资金压力,亦可分摊可能出现的风险。尤其调控以来,一些房企销售回款难度加大,融资渠道受阻,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即使今年的销量提升,但还未完全摆脱调控的影响,联合其他房企拿地能够减少购地支出,缓解资金压力。此外,一些规模较大、总价较高的地块对于大型房企同样会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且开发周期较长,在分摊风险的同时,也能够增加拿地的中标几率。”而兰德咨询总经理宋延庆对“分担风险”的另一种理解是优势互补。他说:“联合体开发项目不仅把握更大,资金实力更强,而且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他举例说,有些房企更善于做设计,有些更善于打造概念产品,组合可以带来高效益。以北京为例,当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捉襟见肘无钱拿地时,方兴、融创、恒 大、龙湖等龙头企业业绩则依旧得以飘红且不断购入土地。他认为,这些大型企业都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而实现联合开发则更能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一位匿名房地产开发商则对记者说:“即便是互补的联合体开发项目,也应该趋于大势积极去库存化,而不要等到撑不住了再降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