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小二,切二斤肉来”,这句话听起来平凡无奇,仿佛只是宋朝街头的一句普通点餐话语。
然而,问题在于,这“二斤肉”究竟是什么肉?在宋朝的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标准”肉类?
要知道,宋朝的食俗、饮食文化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大相径庭。
那时的“二斤肉”并非是你我熟悉的猪牛羊肉,而是一种与当时社会习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特殊食品。
它不仅在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背后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那“二斤肉”到底是何种珍馐?
在古代,吃肉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阶层,对于肉食的需求和供给都有着天壤之别。
而宋朝,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庶的朝代之一。
商贾云集,文化昌盛,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前朝。
在这样一个物质基础相对丰厚的时代,吃肉似乎成为了一种更加普遍的追求。
然而,即便是在宋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肉食仍然是一种奢侈品。
宋代文人王谠在《唐语林》中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饮食情况:"太祖以俭约为务,御膳不过一果一肉。
至真宗时,始有山珍海错,珍果异蔬之类。"
可见,即便是皇帝,在宋初的时候,吃肉也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肉食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北宋末年的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士大夫家,斋戒之外,一月不能得肉食一次。"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宋代中下层士大夫阶层的食肉状况。
如此看来,宋朝虽然富庶,但吃肉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小二,切两斤肉来"中的肉,究竟是什么肉呢?它又是如何成为宋朝市井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的呢?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牛肉。
毕竟,在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中,江湖好汉们豪饮的场景总是少不了牛肉的出现。
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在宋朝,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杀牛吃肉,不仅仅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更是一件违法的事情。
宋朝律法中明文规定,私自宰杀耕牛,是要受到严惩的。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六记载:"私宰耕牛者,徒一年。"
可见,在宋朝,私宰耕牛是一件非常严重的罪行。
除了病死或者年老失修的牛之外,普通百姓是不可能吃到牛肉的。
但是,在宋朝,牛肉也并非完全无缘寻常百姓的餐桌。
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官府会将一些因病或年老而死的牛,以较低的价格卖给百姓。
这些牛肉,成为了普通民众难得的肉食来源。
那么,会不会是羊肉呢?在宋代,羊肉确实是一种地位很高的肉食。
连宋仁宗赵祯这样的皇帝,都曾经为了吃羊肉而半夜惊醒。
可以说,在宋代,羊肉是达官贵人们的最爱。
但问题是,羊肉的价格也非常昂贵。
即便是一些低级官员,可能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羊肉。
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和江湖客呢?对他们来说,羊肉恐怕只能是一种奢侈的想象。
不过,在特殊的节日,比如元宵节,一些地方的官府会举办赐民羊肉的活动。
这些活动,给普通百姓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品尝到平日里吃不到的羊肉大餐。
排除了牛肉和羊肉,最有可能的答案,或许就是猪肉了。
相比牛羊,猪肉在宋代要更加平民化一些。
虽然达官贵人们不屑于吃猪肉,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猪肉已经算是一种很不错的肉食选择了。
宋代都城汴梁,每天进城的猪就有数万头之多。
如此庞大的供给量,足以说明猪肉在宋代已经相当普及。
那么,小二口中的两斤肉,是不是就是猪肉呢?
事实上,在宋代,猪肉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的主要肉食来源,也是许多市井小吃的主要原料。
烧饼夹肉、粉汤猪脚、猪肉馅饼……这些美食,都是以猪肉为主料的。
可以说,在宋朝的市井生活中,猪肉无处不在。
尽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小二,切两斤肉来"指的都是猪肉,但这并不意味着江湖客们只能吃猪肉。
事实上,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他们还是有机会吃到牛羊肉的。
以《水浒传》中的柴进为例。
柴进本是皇亲国戚,虽然下海为寇,但其尊贵的身份和雄厚的家底,还是为他提供了不少特权。
柴大官人要吃牛羊肉,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再比如《水浒传》中的李应,这位扑天雕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是黄金万两、白银千两的大富豪了。
以他的财力,要想吃牛羊肉也并非难事。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特殊的例子。
对于绝大多数的江湖客来说,能够吃上一口猪肉,已经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了。
至于牛羊肉,那恐怕只能是他们心中的一个梦想。
但是,即便是普通的江湖客,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有机会品尝到牛羊肉的滋味。
比如在一些大的江湖聚会上,主办方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慷慨,往往会准备一些牛羊肉招待宾客。
这些场合,成为了普通江湖客们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饱尝平日里难以企及的美味。
"小二,切两斤肉来",这一声吆喝,似乎已经成为了宋朝市井生活的代名词。
但是,宋朝的美食,远远不止两斤肉。
事实上,宋朝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各种新的烹饪技术、食材、调味料不断涌现,宋朝人的饮食生活,出现了空前的丰富多彩。
在宋朝的市井中,除了"切两斤肉",我们还能听到"豆腐西施"、"汤饼鲜鱼"、"春饼果子"等各种吆喝声。
这些小吃,代表了宋朝饮食文化的另一面,那就是市井美食的蓬勃发展。
从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到城中的大酒楼、茶肆,宋朝的市井美食随处可见。
而这些美食,不仅仅满足了宋朝人的口腹之欲,也为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小二,切两斤肉来",这一声吆喝,似乎已经成为了宋朝市井生活的代名词。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无数普通百姓和江湖豪客,都曾经在这样的呼喊声中,品尝过生活的烟火气息。
尽管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亲身体验宋朝的市井生活,但那一声声"切两斤肉来"的吆喝,仿佛还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息的宋朝,一个普通人也能吃上肉的美好年代。
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宋朝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这个年代,美食已经不再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属,普通百姓也开始有机会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
这种饮食文化的繁荣,不仅改变了宋朝人的生活,也为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今天,当我们再次听到"小二,切两斤肉来"这样的吆喝时,也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中的烟火气息?
是否也应该像宋朝人一样,去追求食物的多样性和美味性?
毕竟,美食不仅仅是果腹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而宋朝,正是这种美食艺术的一个重要起点。
信息来源:《唐语林》、《老学庵笔记》、《名公书判清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