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美食 > 找食材 > 正文

下馆子别点这些菜 当心吃出慢性疾病

生活条件变好了,下馆子逐渐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常事。不过美味背后,却藏着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油、盐摄入往往超标,久而久之导致肥胖、高血压,还会诱发糖尿病、脑卒中,甚至是肿瘤。对此,美、英等国政府曾先后给老百姓提出外出就餐建议。我国居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支撑。近日,…

生活条件变好了,下馆子逐渐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常事。不过美味背后,却藏着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油、盐摄入往往超标,久而久之导致肥胖、高血压,还会诱发糖尿病、脑卒中,甚至是肿瘤。对此,美、英等国政府曾先后给老百姓提出外出就餐建议。我国居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支撑。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王竹进行的《北京餐馆就餐者膳食营养消费调查》,披露了国内餐馆饭菜的营养状况。



老下馆子吃出慢性病

首先,油多盐多。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钠2200毫克),而下馆子的人一顿吃下去的钠就有2902毫克,一顿吃的量比推荐量一天还多。

其次,畜禽肉类太多。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摄入畜禽肉类应控制在50~75克之间,而在外就餐一顿可平均吃进120克肉类,再加上水产50克以及蛋类,动物性食品摄入总量较高。

第三,主食相对较少且过精。人们下馆子更加偏爱精细制作的点心和面食,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营养美食菜谱专家提醒,如果长期这样吃,势必导致慢性病高发。

1.主食:面条饺子最咸

调查发现,面食类食品含盐量较高,普遍高于米食类。面条最咸,一小碗面条(50克)光是面条就含350毫克钠,加上调料含盐量更高。其他的高盐主食依次为饺子、家常饼、包子。而我们印象中觉得口感较咸的炒饭,含盐量反而排在后面。

在外就餐时,尽量选做法简单的主食,比如白米饭、白馒头、蒸煮粗粮等。如果要喝粥,尽量少选带肉的粥,比如皮蛋瘦肉粥、艇仔粥,不妨多选红豆粥、绿豆粥、玉米粥等。

2.凉菜:小凉菜也是重口味

人们往往以为,清淡的凉菜可以起到开胃、调味、配合主菜的作用,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调查发现,餐馆里的凉菜往往也是“重口味”。100克水产类凉菜(比如凉拌海蜇,咸鱼等)、酱肉等含钠量可达500毫克,之后依次为蛋类、肉类、菌藻类、豆制品类。凉拌蔬菜钠含量相对较低,为280毫克。

酱肉、腌制小菜等凉菜含盐量很多,最好少吃。凉拌蔬菜类比较清淡,可以适当吃一些。建议点凉菜时选择生菜蘸酱的方式,尽量少吃盐。



3.热菜:四种做法菜很咸

烹制的热菜类菜肴是高盐含量的“重灾区”,炒、炖、煮、炸、煲等各类烹制方式,含盐量均不低。从菜品种类来看,鱼、肉类菜肴(包括肉汤)的钠含量平均在440毫克/100克以上,炒菜类在250毫克/100克左右,吃一盘(八寸盘)带肉的炒菜,钠摄入量就已远远超过推荐的一天摄入量。从菜系上讲,川菜往往高油高盐,比如水煮肉等,东北菜善炖,盐都加在了汤汁中。从烹调方法上看,砂锅类、干锅类、卤水类、豉香类菜肴常常比较咸。

想要控制盐,不仅要控制咸味也要控制“鲜”味。因为很多鲜味调味料,比如盐、酱油,味精、精等都是钠的主要来源,而控盐就是要控钠。点菜时不仅要注意荤素搭配、色彩搭配,也要注意烹制方式的搭配,尽量少吃高盐食品。最后,王竹呼吁消费者,主动要求餐馆要少放盐,全社会一起来呼吁和创造低盐就餐环境。餐馆也应逐步完善咸味分级,把菜肴的咸味分为不同等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饥肠辘辘时来一盘热腾腾的盖浇饭成为很多人的选择,食用方便、饭菜结合、美味可口是大家对它的评价,但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来说,目前有不少盖浇饭存在油盐超标等问题,长期吃这类盖浇饭,可能会带来高血脂的风险。

4.油盐较多的菜

黑乎乎的酱油,同时泛着亮亮的油花,满目皆是。固然这种盖浇饭吃得香,开胃下饭,但同时也可能造成盐和脂肪摄入量超标,尤其不适合肥胖和高血压人群食用,山西美食网对于健康人来说,也应减少吃此类盖浇饭的次数。


(美食责编:赵雅敏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