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总该卖出几盘鸡了吧”,在开幕式举办地——沙湾大盘美食城,鸡蜜88号大盘鸡店主李刚一大早就特意准备好了10只鸡及各式材料,准备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独门技艺,然而到中午14时,仍不见有顾客光临,直到下午6时才卖出去了一盘鸡,李刚和家人百无聊赖的坐在店门外乘凉。他很纳闷:这么大的人流量怎么就没几个人愿意在美食城里吃盘鸡呢?李刚和家人原本在沙湾县开了两家大盘鸡店,生意不错。去年年初,由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1.2亿开发的大盘美食城建成,沙湾县计划8月在美食城举行首届大盘美食旅游文化节。由于美食城招商不顺,县政府将招商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一两个商铺的招商,李刚就是那时被招进来的。李刚说,大家起初都对美食城没有信心,不愿冒风险开店,最终打动他的是一个职能部门开出的扶持条件:只要入驻美食城,会发动下属单位在他的店内消费,并将他的店作为接待消费点。“开业后就没怎么见过跟我联系招商的人了,135平方米的店,装修加上买桌椅板凳共花费10万元,去年10月份因人少、暖气不热一直停业到今年3月才重新开张,此后生意一直不好,经常是一天卖一只鸡,有时甚至三四天都不开张。”李刚说,美食城里六七十家经营户,除一家茶楼、一家火锅和一家休闲场所外,其它主营大盘鸡的店生意大都如此,很多店面空着,更显得人气不足,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只能撤出美食城了。大盘美食城共有12栋独立小楼,中间最大的一栋名为“百吉宴”,大厅可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并有歌舞表演,由开发商旗下的旅游公司直接经营管理,主要作为政府、游客、婚宴的接待场所。其它11栋小楼分成100来个门面,面积从130平方米到350平方米不等,主营大盘鸡等沙湾美食,目前门面出租率约有60%。与美食城生意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乌鲁木齐西路路边的大盘美食一条街的生意堪称火爆。17日,记者在路边的杏花村大盘鸡店看到,这家20多年的老店人声鼎沸,人们三五成群喝着啤酒、吃着大盘鸡,高谈阔论,店内装修极其简单,就是贴瓷的墙面。店老板张大勇和两个亲戚作为大厨,掌管着杏花村大盘鸡的配方秘密,绝不雇佣外来学徒或厨师,以防技术外泄。经过几十年打拼,尽管早已身家数百万,但张大勇说,他每天都要下厨,通常一天能卖出100只鸡。
据了解,路边还有十几家大盘鸡店,生意大都不错,每天少则卖七八只鸡,多则近百只,价格则从85元-126元不等,远好于大盘美食城。真正的原因也许只能从消费者那里才能找到答案。在沙湾生活了30年的当地居民邓德平告诉记者,沙湾县人很少去美食城是事实,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一来当地大盘鸡店很多,本地人习惯于去熟悉的老店吃,而沙湾几家最有名的大盘鸡店都没有迁入大盘美食城。二是,大盘美食城装修考究,给人一种大气、现代、豪华的感觉,与普通百姓有种距离感。“如果是家人,好友之间的吃饭聚会,多数人会找一家街头老店吃,随意、自然,彼此之间没有身份感,但如果你是邀请官员、企业老板等比较正式的宴请,去美食城比较合适,有环境、有面子、有档次,这就是两者的区别。”邓德平分析说。在沙湾县电视台记者陈卓君看来,美食城的冷与路边店的热,反映出传统沙湾大盘鸡的文化特点并未很好地在大盘美食城中得以体现,在沙湾本土作家方如果的《大盘鸡传》中,曾这样描写大盘鸡的文化特点,“大盘鸡是路边餐,只有在微风吹拂下吃才能体会到风味的独特”,而最早的沙湾大盘鸡正是沿国道发展起来的,南来北往饥肠辘辘的客人在路边大快朵颐,吃的虽然是鸡,实际是一种自我的放松,顾客彼此间也没有隔阂和生疏感,随口说个话题没准儿就能得到其他顾客的回应和交流。即使在今天,沙湾大盘鸡店几乎完整保留了路边餐馆的特点:招牌醒目,停车场宽阔、家族经营,并没有向高档次、连锁化发展,完全依靠口口相传吸引顾客前来,“大盘美食城类似于别墅的建筑群,显然和传统沙湾大盘鸡的文化和氛围格格不入,不是不好,只是难以打动本地人。” 陈卓君说。
沙湾县委书记谢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沙湾县打造大盘美食城并不是异想天开,确实是需要这么一个场所。沙湾县大盘鸡虽然驰名疆内外,但并没有真正开发过,路边店环境一般,店面有限,无法为团队游客提供高水平服务,也满足不了沙湾县发展大盘美食和旅游文化产业的需要,所以沙湾县才决心打造美食城,希望能带动沙湾大盘美食产业整体提升。沙湾大盘美食城管理方——沙湾沁园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玲说,目前公司正在考虑多元化经营,以大盘为主、汇聚美食作为发展方向,已与百富汉堡等名吃企业联系,希望未来美食城是展示沙湾大盘美食文化之地,也要成为普通百姓日常聚会、休闲的综合性场所。自治区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桂芳说,沙湾大盘美食城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传统餐饮向现代化发展时所面临的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果失去传统餐饮文化特点,自然得不到顾客认可,而一味封闭、不求发展,传统餐饮业会面临着做不大甚至被现代生活淘汰的可能,两者如何协调发展,不仅考验着沙湾大盘鸡,同样也是新疆传统餐饮发展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今年5月的全国清真餐饮业创新、新疆特色餐饮业发展暨中国清真美食之都研讨会上,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四川省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中心主任杜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都之所以成功申报为国际美食之都,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推动传统餐饮产业化发展时,注重传统餐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传统餐饮的制作工艺和习俗,并不是简单的推倒并用现代生产技术替代,而是传统与现代经营并重,最终达到延续传统和现代生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