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正确看待互联网对传统经济格局的冲击

在新事物出现时学会“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尊重市场和用户的选择,对伴随着新生事物和未来信息革命可能形成的种种变化,应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宽容

文/李铁

最近,关于一些互联网企业垄断的批判声音不绝于耳,从数字规模到社区团购,从挤压菜贩生意到不正当市场竞争。

其实,关于互联网企业运营模式的争论不是今天才有,滴滴当年遭遇过,共享单车也遭遇过,淘宝及京东都遭遇过。这种批判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发育速度之快,同时也必然触动到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其中包括我们的部分学者和一些传统产业的经营者。因为他们默守着传统的知识架构和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适应互联网世界对现实带来的革命性冲击。

低价和补贴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策略

其实许多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初期进入市场时,都会采取低价吸引顾客的经营方式,这需要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未来的品牌信誉以及客流量进行初步的判断。企业应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确保品牌形成后,能通过客流量的扩大而获得正回报。

一个例子是上海的Costco,刚开业的头半个月,店里的商品价格极其低廉,即便是市场供应极为短缺的茅台酒都是平价供应。开业头几天,许多人去抢购,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随着降价幅度的逐渐减少,客流量开始恢复常态,能留下来的顾客还是看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开了一家“北京烧鹅仔美食城”,曾经火了很多年,这家店在开业期间半价经营,后来食客对菜肴口味、质量认同,顾客盈门,后来陆续在全北京开了很多家店。但是由于管理水平没有适应客流量的增长,最后倒闭。

互联网企业大多是通过免费和低价等方式来吸引流量,这是普遍的做法。从淘宝开始,到网约车的低价经营,再到共享单车的免费使用,还有美团和拼多多的低价竞争,无不是通过补贴的方式先占领市场,之后形成品牌影响力,最后形成大规模流量,这种方式应该是正常的市场经营行为。互联网的媒体,例如新浪、腾讯和今日头条等,都是以免费阅读新闻的方式,聚集起巨大的读者规模,之后吸引广告投入,进而形成对传统纸媒的替代。

互联网应用必须通过规模化经营才可以得到收益,这是与传统零售商贩的本质区别。因为初始进入的价格低,而且要维持很长时间的市场优势,所以只有扩大流量,实现规模化,才有可能挖掘出大数据的价值。同时,规模化经营可以拉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化收益。例如,网约车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大数据的方式统筹管理,并掌握出行规律,才能提供精准的服务。如果没有规模化,就不可能有数据支撑按时按点为乘客提供服务,也不能通过大数据监测确保乘客安全,这都是规模化和数据化的应用结果。

互联网经营的特点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才有可能通过补贴来占领市场,但是并不是所有补贴策略都能成功的。目前大家看到的只是市场上成功的企业,但其实失败的才是大多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企业的补贴也同样面临市场检验。

当年共享单车市场有多家企业竞争,但是能保留下来的却仅有几家,多数均因为资金困难,或倒闭,或被其他企业所收购:ofo倒闭,多名高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摩拜历经磨难,最后被美团收购。在网约车行业,破产企业同样不少,优步、易到都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已不见踪影。现在市场上的网约车公司,也就剩下以滴滴为代表的几家了。美团和百度曾争夺外卖市,美团坚持通过补贴竞争,而百度外卖坚决不补贴,最后市场做出了选择,百度外卖落败退出。

互联网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经营方式

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曾有学者预测,未来的城市会发生改变,门店经济和商场经济将不复存在,但是到今天为止,这些预言并没有成真。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场景都是多样化的,人们确实会选择从网上购物,但并不会放弃逛街购物的体验,电商并不会简单地替代实体店。各种零售和餐饮门店也会利用网络和外卖的平台,宣传自己的品牌,顾客可以在实体店和外卖中选择。在某些场景下,无论服装还是餐饮还是鲜果蔬菜,人们都会亲自体验之后才决定是否消费。

同时,小商小贩也会利用互联网来扩大品牌影响,或者是方便顾客消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使用二维码收款。对于老人来说,出门购物、买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有益于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因此,互联网运营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的经营方式,两者会长期并存。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既有利益结构的调整,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互联网时代。即使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出现,就使得传统手工业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现在轮到了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它们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实体店面临淘宝和京东的挑战,巡游出租车面临网约车的挑战,餐饮业面临外卖的挑战,信用卡面临电子支付的挑战等等。

这些挑战总是在出现了新闻热点和颁布了有关政策的时候,就会形成网络的批判热潮,大有把这些现代化和未来新技术革命的应用模式扼杀的架势。其实,这种挑战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但结果可能不同。

在中国,由于各级政府的包容,不同利益主体间往往在现实中相互并存演进,通过市场认可消弭矛盾。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利益结构固化,并通过制度的强化,同时价值理念的冲突,使得互联网应用很难推广和发展。显然,中国的互联网应用也是在网络舆论甚至激烈争论中,持续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市场,这正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包容。

无论是传统的经营模式,还是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方式,都是以用户认可为前提。例如,网约车和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再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带来了无现金支付的革命,为未来互联网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现实中几乎绝大部分的交易,通过网络和手机就可以实现,也因此奠定了数字货币的基础。

还有,外卖和快递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用餐、购物。再如,各类城市生活缴费以及疫情的跟踪对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对重大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市场来说,互联网应用带来的方便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需要过硬的质量和品牌,毕竟好的运营模式,并不能替代服务的质量。即使是生鲜食品和蔬菜,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一定会影响到品牌,也一定会被市场所抛弃。对于企业来说,当然可以降价补贴成本开展竞争和占领市场,但如果资金链出了问题,那也会无法维持经营,这些都是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按照市场配置要素和资源,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出发点。而市场最终检验的结果,也代表着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取向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一种互联网应用或是商业模式是否能成功,最终决定权在市场。

正确看待互联网对传统利益格局的冲击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多样化的产品供给,增加了整体的消费规模,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应用市场的扩大,就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互联网而产生的城乡就业岗位已经多达几千万人甚至更多。

例如,由淘宝和京东推动的电子商务就业人数分别超过4000万人和1800万人;滴滴容纳的网约车司机及相关的就业人员达到1500万人;仅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骑手就分别达400万人和300万人;2019年快递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2020年上半年顺丰新增用工人数达23.3万。

确实,互联网带动的就业对传统就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这种冲击更多体现在就业的置换,不但不会使就业岗位净减少,甚至还会是净增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产业的壮大,增加了对计算机等科技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甚至还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所以单纯地以某一个行业的就业人数的数量减少,就判断互联网会挤压整体的就业岗位,其实是一种错误判断。

互联网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张,将会改善对老龄人口服务的短板。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要求加强对老龄人口的服务,防止服务业的过度智能化,忽视了老龄人群使用智能设备等方面的不便。文件特别提到,各地在防止新冠疫情传播过程中,因老龄人口不会操作健康码而受到歧视,妨碍了老龄人口的正常生活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要求。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市场的选择一定会调整,而且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针对2.5亿老龄人口的市场提供更多相适应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应对新信息革命和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作为企业必须要调整和解决,但是绝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产业。

利益的较量、观念的冲突需要人们重新认识为什么互联网的市场化可以在中国迅速普及,也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的选择要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打破传统经营模式,而且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主动做出观念和体制变革。

当前,中国面临着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这种变局既包括了国际关系的演变,又包括了新技术革命产生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不只是针对传统观念,更重要是对基于传统技术和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利益结构提出了新挑战。

虽然中国在很多新技术研发领域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强大市场,一定会激发技术变革,激励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并通过互联网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创新。这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认为,正确研究市场配置要素和资源的政策导向,在新事物出现时学会“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尊重市场和用户的选择,更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包括从城乡居民生活方便的角度出发,对代表着新生事物和未来信息革命可能形成的各种变化,应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宽容,同时理性和清醒地面对目前出现的各种争论。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编辑:朱弢

来源:财经杂志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