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现在太多的碎片化内容,让很多创业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误区。大家都认为护城河就是要厉害的团队,要巨大的资金量才形成的。
经常看见有人会评论某个成功的人,说那都是有团队,那都是有资本在烧钱。我觉得这种心态完全体现了一部分创业者的懒惰思维,把创业这件事简单化。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甚至很多是兼职开始,也有可能是某个人发现痛点后,一些简单的尝试。在对痛点进行测试,并且反馈确定后,就开始建立自己产品或者模式的核心价值。
这种例子几乎体现在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身上,还有一些非互联网公司也是有这样的经历。例如小红书对于海外购物的痛点把握,斗鱼对于游戏直播的需求挖掘,唯品会对于品牌尾单的资源整合。
小红书发现很多人出国购物不知道去哪里买,在什么地方最划算等,立马开发出了最早的版本“香港购物指南”,然后慢慢进化出购物体验,产品体验的社交种草模式。
斗鱼的创始人自己玩游戏的时候,发现了玩家对于高手对战的围观需求,于是建立了游戏直播平台,并且成为最早挖掘知名游戏主播的游戏直播平台。
唯品会的创始人也是在做服装生意的时候,发现尾单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然后尝试找到一些大品牌谈尾单的采购,建立正品尾单的销售平台。
这些创业者刚开始都是一个人在做,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团队关在房子里面想出来的。是发现了痛点后,才开始召集团队开始发展。
刚开始做的时候,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这个时候哪怕护城河不深,也没有太大的竞争。但是一旦开始崭露头角后,肯定会出现很多公司开始模仿,这个时候就要对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强化,并且要跑的比别人更快。
这个时候比的不仅仅是跑马圈地的速度,还有技术、用户体验、稀缺资源等方面的比拼。这个时候就是挖自己护城河的时期,开始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创始团队对于未来的判断,对于市场反馈的执行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竞争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后,就看谁更懂用户,更会做用户增长,能让用户停留的时间更长。
用户增长和粘性本身也是对于产品核心价值的强化,所以在竞争阶段,互联网公司不会去做太多变现,也不会做太多没用的业务,大多数会聚焦在用户最需要的几个核心价值上。
在零售行业,比拼的就是对用户心智的抢占。谁能让用户最快的记住自己,并且形成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连接,谁就能有更深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