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山西省最大民营钢厂光环的海鑫集团,又一次站到“新闻头条”的位置。这次引发舆论关注,不是因为它的停产重整,也不是它的惊人负债,而是一桩涉嫌行贿的丑闻。这一丑闻再次暴露出钢铁企业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灰色关系。而关系的背后,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困局。
据最新财经新闻报道,日前,海鑫集团一债权人代表徐超(化名)爆料称,海鑫集团涉嫌向百余名官员行贿,行贿名单流出,中纪委已介入调查。
今年5月,徐超曾提供过多份涉及运城市、山西省及国家发改委共120多人的行贿名单,这些政府人员大多供职于经信、发改、财政部门。徐超称,这份名单的来源目前需保密,但海鑫集团部分债权人已在4月中旬将名单提交给最高检和中纪委,“7月8日,中纪委人员已经约见了我们举报人,询问了海鑫的相关情况。”
名单上所列的个别官员现已落马。如太原市原副市长薛忠晋、山西省环保厅原总工程师赵义、及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原局长胡荣华,此三人均已涉嫌玩忽职守、受贿犯罪被移送审查起诉。而“消失”多时的令计划的姐夫、运城市副市长王健康,也与山西海鑫有牵涉。
中纪委调查疑似海鑫行贿名单
山西规模最大的民企海鑫集团破产重整风波已持续一年有余,在此期间,众多中小债权人想尽一切方法来争取维护自身权益。今年5月,债权人代表徐超提供了多份名单,称该名单是海鑫集团历年来向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的行贿名单,但名单来源不便透露。
徐超推测,从名单所涉政府部门来看,海鑫行贿的目的是想在节能减排项目上得到照顾,之所以列出名单可能是为了方便企业内部走账。
行贿名单共五份,其中的“海鑫集团资金申请政府人员名单”上印有海鑫集团徽标,另外三份分别为2009年、2010、2011年“海鑫集团送礼资金申请(政府人员名单)”,还有一份为“2009年海鑫钢铁集团节能减排部送礼情况记录”。
这些名单上详细列出了127名政府人员的工作单位、姓名、职务及金额,名单涉及闻喜县、运城市、山西省三级政府的发改、财政、经信等部门百余官员、干事,及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单笔金额大多在3万元到500不等,最大的一笔金额为20万元,另有一笔为14.5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名为“2009年海鑫钢铁集团节能减排部送礼情况记录”名单记录尤为详细,该名单上对每笔行贿的时间、地点、经办人员、事由、花销名目等都记录的很清楚。
据徐超介绍,今年4月中旬,15家债权人代表68家债权人前往北京,将对海鑫集团的举报信和行贿名单,交给了最高检及中纪委。“7月8日,中纪委人员就海鑫集团涉嫌行贿等事项,已经约谈了我们这些举报人,他们正在调查。”
就上述情况,另一位债权人代表表示,中纪委在7月8日确实找了海鑫的债权人谈话,不过他说:“他们主要是调查名单上国家发改委的那个人。”而“应中纪委人员要求”,徐超等人还将举报信及名单向山西省纪委提交了一份。
7月22日,山西海鑫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件事情我不是很清楚,我是去年临时回来的,你说的这个事情,我得再落实落实。”
名单中个别官员已落马
事实上,疑似海鑫集团行贿名单中的个别官员已经落马,如山西省环保厅原总工程师赵义,太原市原副市长薛忠晋,山西省经信委原副主任、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原局长胡荣华。
从一位熟悉山西环保系统的人士处获悉,赵义曾在山西省发改委任职。在疑似海鑫集团行贿名单上,赵义以省发改委城环处处长的身份出现4次,所涉金额为7.7万元。
而薛忠晋在名单上先后以省经信委资源处副处长、节能处处长出现3次,所涉金额为3.2万元。公开资料显示,薛忠晋在山西省经信委官至总工程师后,于2013年5月出任太原市副市长。2014年12月31日,薛忠晋被免去太原市副市长职务。
出现在名单上的落马官员还有山西省前经信委副主任胡荣华,他的名字出现在“2011年海鑫集团送礼资金申请(政府人员名单)”上,所涉金额为2万元。
而巧合的是,2015年3月16日,最高检发布消息称,上述三人均涉嫌玩忽职守、受贿犯罪,经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日前已由山西省长治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
有多位知情人士称,薛忠晋、赵义被查,与山西某节能环保项目的资金使用不当有关,但尚无消息证实上述三人被查与山西海鑫是否存在关联。
此外,“消失”多时的令计划的姐夫、运城市副市长王健康,也与山西海鑫有牵涉。2008年底,海鑫集团出现资金困难时,运城市政府曾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通过市交通局向海鑫集团支付1亿元资金,时任运城交通局长的正是王健康。
这1亿元资金由海鑫集团所在地运城市闻喜县财政局借支,要求海鑫集团在1年时间内,用钢材抵押此款(借款1亿元,应付利息900万,共计10900万元)。截至2013年5月6日,海鑫集团尚有584万元钢材未供货。
作为国内知名民营钢企,海鑫集团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即便在李兆会接手的最近十年里,产能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但这家企业对当地的财政、就业等贡献都是巨大的。而梳理这家钢企的发展史,过去曾拿到“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山西省模范纳税大户”等多个光荣称号。
不过,自去年3月开始,因债务负担沉重、运营资金枯竭,这家山西规模最大的民企被迫停产。据债权人手里拿到的海鑫债务数据,900多家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总额为234亿元,确认债权143亿,不予确认的债权23.9亿,待确认债权66.7个亿,而其账面资产不过69亿元。
就在今年4月30日,山西运城市政府还在一份《海鑫集团战略投资人招募公告》中,推介这家企业:目前海鑫集团具备560万吨铁、600万吨钢、52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工信部此前公布的第二批钢铁行业准入115家钢企名单,海鑫集团就位列其中,意味着这家钢厂在规模、环保、质量、安全等相关方面已达到要求。
不过,从目前曝光的情况上,海鑫集团的发展成果里明显带有“水分”。
7月22日晚,一位曾与海鑫集团有过交集的钢企高层表示,海鑫属于民营企业,在山西的地位很重要,这样一家大户与当地政府的各个部门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企业在出生的时候,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有些是先上车后买票甚至不买票,手续是不太齐全的,而要把手续办齐全,就要‘打通’像发改委、工信部门、中钢协等层层官级”。
而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此次涉嫌受贿的主要事项是节能减排。从2009年到现在,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是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提倡的,“企业做了就有些奖励或者地方补贴,可能因为要拿到优惠政策,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如扩产,钢厂项目立项,都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当地发改委、经贸厅等部门,因为只有走完这些流程才可能落地,也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海鑫钢铁,其实环保也是存在问题的,为了糊弄过去,就必须做一些关键性的打点。”上述钢企高层说,用钱摆平很多关系,使得麻烦减少,所有环节都要照顾到,这是它行贿涉及面大的主要原因。
据今日财经了解,在海鑫集团停产后,就有部分中小债权人组成讨债维权团队,通过种种手段搜寻证据线索,试图揭开海鑫破产之谜。据他们从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显示,海鑫集团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以及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不过,过去的一年里,这个维权团队已经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海鑫集团破产背后的种种疑点,但尚无明显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