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中国对投资的发展“新常态”:集中五大行业

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FDI和代表中国资本实力的对外投资,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4年对外投资有望与吸收外资持平。据财经资讯了解,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

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FDI和代表中国资本实力的对外投资,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4年对外投资有望与吸收外资持平。

财经资讯了解,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五大行业,2013年,这五大行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3%。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地方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身影增多,改变了以前主要靠央企、国企“走出去”的局面。2013年地方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49亿美元,占比达到30.3%;在流量上,地方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364.15亿美元,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39.3%,其中,广东、山东、北京位列前三。

中国吸引外资(FDI)和对外投资基本平衡,甚至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后者超越前者形成资本净输出格局,将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常态”。

“利用外资规模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即将迎来双向投资的首次平衡。”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2014年商务部党组扩大会议上表示,2015年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一大措施,就包括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基本平衡的投资促进体系。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来看,2014年对外投资有望与吸收外资持平,中国或改变过去20多年来作为全球主要FDI目的国的角色,变身为全球FDI的重要来源国。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此前发布的《2014世界投资报告》也预测,发展中经济体吸引FDI拐点将至,其中FDI最大目的地——中国——可能最快在2014年由FDI净流入国转为FDI净流出国。

基于此,这种趋势性变化的背后,中国吸引外资、对外投资有哪些新趋势?从中透露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些变化?

1.中国将成资本净输出国

在FDI规模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的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增长1.4%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

观察最新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和实际使用外资总规模非常接近,而且商务部一般统计的对外投资增长数字只是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

2013年前11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是802.4亿、1055.06亿美元,两者相差252.66亿美元。而2014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是898亿、1062.4亿美元,两者相差164.4亿美元,差额较同期缩减了88.26亿美元,将近54%的幅度。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两者相差274.16亿美元。

目前,2014年全年数据尚未发布。而若拉长时间段,对比FDI、对外投资的话,2003-2013年,FDI年均增速为7.92%;与FDI增长情况相比,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规模扩张迅速,年均增速为45.42%,这一增速约是FDI的6倍。

2003年,中国FDI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值为506.55亿美元;2013年,这一差值已缩小至274.16亿美元,11年间两者差距消减近一半。由此可见中国“走出去”的速度,这也意味着,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指日可待。

2.超过八成FDI来自亚洲

十六大以来,中国吸收利用外资已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规模和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FDI的质量效益具体表现在利用外资的结构方面。

一方面,在外资来源方面,来自亚洲地区的外资规模稳步提升。亚洲外商直接投资由2004年的占62.10%提高至2013年的80.51%,而来自北美、欧洲的外商投资额则由2004年的16.12%,下降至2013年的9.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亚洲地区将是中国今后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其次,在外资利用的产业结构上,同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同步,服务业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就是临界点,当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占比过半,规模为61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2.3%。

再进一步细分FDI行业利用规模和增速的话,可以发现,2013年利用外资规模过百亿美元的行业集中在四大行业,占总规模的81.83%,依次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这四大行业的分化也已经开始显现。制造业FDI不仅增速出现负增长,而且其比重由2006年的63.59%下降至2013年的38.74%;相较而言,其余的三大行业房地产、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都在提高,而且增速表现也相对稳定。其中,房地产业FDI占比增长最快,由2006年的13.06%提高至2013年的24.49%。

此外,在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上,基数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不过,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2.4%和17.6%。

3.对外直接投资向五大行业集中

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6604.8亿美元,较上年排名前进两位,位居全球第11位;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较上年增加5个。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呈现出行业、目的地集中与投资主体、方式分散相交织的趋势。

第一,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来看,投向广泛,集中趋势更加明显。2012年,投资过百亿美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七个行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到2013年,投资则进一步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五大行业中,累计投资存量达548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3%,当年流量占比也超过八成。

不过,这五大主要行业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从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这一指标来看,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净额的比例在提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则有所降低。

第二,投资方式逐渐多样化,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有统计记录的2003年,以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18%,股本投资14%,利润再投资35%,其他投资33%;2012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两者均创当时的历史之最。其中,直接投资276亿美元,占63.6%,境外融资158亿美元,占36.4%。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地方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身影增多,改变了以前主要靠央企、国企“走出去”的局面。在2003年,中央管理的企业拥有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以上。如今,对外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地方企业、非国有企业话语权也在增强。

一方面,地方企业对外投资稳步增长,2013年地方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49亿美元,占比达到30.3%;在流量上,地方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364.15亿美元,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39.3%,其中,广东、山东、北京位列前三。

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占比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927.4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43.9%;有限责任公司占42.2%,股份有限公司占6.2%,股份合作企业占2.2%,私营企业占2%,外商投资企业占1.3%,其他占2.2%。

4.从“制造大国”到“资本大国”

引进外资、对外投资作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一个分工过程,天平逆转的背后,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化。

一方面,中国利用外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能源等要素优势在减弱,相应提高了外资企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弱化。据学者研究,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将由2010年的20%下降到2015年的11%,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测,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比中国长三角地区只高大约5%。

同时,中国劳动力优势也不敌其他发展中国家。BCG称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高于其它出口大国,目前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约为中国的一半。人社部数据也显示,2014年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在14.1%。

另一方面,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资本大国”,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必要所在。

经济学家马光远就认为,一国经济的影响力最重要的不是向全球输出多少产品,而是向全球输出多少资本,并通过这些资本深刻影响全球的经济规则和贸易格局。

贸易增加值,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根据商务部的《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2012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而资本投资所带动的增加值反映在GDP上的效益则要更加明显。事实上,综观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进程,其实就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前期货物贸易和吸收外资是主渠道,后期“走出去”、服务贸易逐步发力,参与全球价值链逐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体量仍偏低,但实现资本参与国际分工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尽管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对外投资大国,但就对外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并不高,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为6600多亿美元,全球排名11,占全球存量的比重只有2.5%,对外投资存量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一半。


(财经责编:任波 )
标签:中国对投资新趋势 财经资讯 2015年01月13日 09:2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