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国内乳企产品基础差 生鲜乳价格坐“过山车”

近期,部分地区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持续发酵。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与之相反,规模化、集中化饲养比例正逐步提升。据最新财经新闻报道,2013年我国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

近期,部分地区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持续发酵。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

与之相反,规模化、集中化饲养比例正逐步提升。据最新财经新闻报道,2013年我国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40%,河北省奶牛集中化、规模化饲养比例达100%。

这场此消彼长的博弈,既是中国奶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又暴露出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生鲜乳价格坐‘过山车’,暴露了我国奶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和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簿弱等深层次问题。”王丁棉认为,由于国际乳粉价格低,严重冲击国内生鲜乳销售,不能鼓励国内乳企生产以进口乳粉为原料的还原奶和常温奶,而要大力发展以生鲜乳为原料的巴氏奶,从而保护国内养殖业。

乳企产品结构不合理

事实上,这次由进口乳粉价格“跳水”等因素导致的问题集中性爆发早有前兆。据媒体报道,2014年7月底,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决定,自8月1日起,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购价格从上月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众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和奶农代表选择杀牛倒奶。

“上游养殖业的利润占10%还不到,奶价议价权全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王丁棉表示,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利润分配不合理。

此外,蒙牛于2014年5月29日与胶东半岛12家奶牛养殖场重新签订了一份5年期合同。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护价,并在“随行就市”定价的基础上补充了“根据供给关系”。

蒙牛方面解释称,降价是因为囤积的进口原料粉减少了国内原奶需求;乳品消费需求疲软,原奶严重过剩;胶东半岛运输半径太长,影响鲜奶质量。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分析称,“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的暂时性‘奶荒’,导致国内奶粉进口商和下游乳企对2014年的奶源供需形势作出了误判,于是从2013年第三季度到2014年上半年大量进口和囤积乳粉。”

“由于对奶粉市场需求形势误判,乳品企业高价位进贷,随后恒天然施行线上线下双价格运行及全球奶粉价格一路下跌,从5.5万元/吨降至目前的1.8万~1.9万元/吨,乳企不仅要承担价差损失,还要消化存货,自然只能减少或压价收购原奶。”王丁棉等业内人士称。

除了乳制品企业,国内收购牛奶的另一个主体是工业奶粉加工企业,为乳饮料、酸奶制品、烘培食品、糖果等食品企业提供原料粉。但由于进口奶粉价格“跳水”,相较于国内的牛奶价格极具竞争优势,造成大多食品企业尽可能选择使用进口奶粉作原料。

“这使得部分工业奶粉企业减产或停产,国内原奶只能卖给乳品企业,在个别地区乳制品企业也减少收奶量,从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分析称。

除了进口乳粉,常温奶进口也在放量上涨。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液态奶进口量从2010年的1.59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8.45万吨,2014年1~10月已达20万吨,预计全年将有28万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9月,包括常温奶和乳粉在内,国内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预计2014年全年可达180万吨。

“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万~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1/3,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平均单产6吨算,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年产量。”宋亮坦言,目前进口乳制品已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1/3。

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项目运营总监王子恒认为,大量进口奶涌入,致国内原奶生产相对过剩,在进口乳粉的低价刺激下,国内液态复原乳重新抬头,使得国内乳企的原奶消化量骤减,导致低价收购原奶,甚至拒收。

“国内乳制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乳企重常温奶轻巴氏奶,过多过量使用还原奶,无法拉动生鲜奶源和养殖业的扩大发展。”王丁棉称。

引导奶农规模养殖

乳制品蜂拥进入国内,国内奶业已告别2008年之前的高速发展阶段,牛奶生产自给率大幅滑坡。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奶牛存栏量2010年到2013年分别为1420万头、1440万头、1493万头和1442万头,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可能不到1400万头。2010年到2013年,国内牛奶生产总量分别约3576万吨、3656万吨、3744万吨和3531万吨,可以看出2013年出现负增长。

王丁棉称,国内奶业发展的分水岭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之后国内奶牛养模式倾向于规模化、集中化,甚至走向了一个极端,特别是万头牧场。

虽然万头牧场从开建之日起便伴随着质疑声,但万头牧场却越建越多。据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谷继承透露,万头牧场数量有增无减,算上已建、在建的,超52家,准备要建的约24家。

“环保压力是规模养殖的首要问题。”谷继承认为,万头牧场的建立意味着大量粪污、废液的产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物处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应重点扶持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既能保证奶源质量,也可避免环保压力,且盈利能力更强。

针对近期“倒奶卖牛”事件,1月7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

业内人士坦言,“预计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可能会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回升,否则政策协调下的收奶行为难以持久,部分奶户还是会因为价格长期低迷而选择退出。”

《通知》指出,各地要特别加强对散养户和小规模户的技术培训,推动散户入区入园和老旧奶牛养殖小区改造升级,引导奶农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宋亮表示,“国内奶牛养殖最大的问题是奶价不具国际竞争力,一是无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由于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防疫费用高涨等造成系统性成本高;二是仍占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潜在成本大,比较收益低,养殖积极性不高。”

“发展家庭牧场或养殖小区,核心在于推动土地流转、增强融资能力、构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础服务设施等。一方面能提升奶农积极性并推动上游系统产业全面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与下游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减少博弈。”宋亮认为,只有符合中国现代化养殖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


(财经责编:任波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