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银行系平台加速布局移动互联

在各大P2P投资平台官方App相继上线后,银行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也紧随其后,开始加快在移动端的布局。近日获悉,民生易贷手机App将于9月末前后上线。而在此之前,小马bank以及陆金所在手机App上已早有布局。据国内财经新闻报道,一位接近民生易贷的人表示,推出手机App的主要原因是手机使用方便、快捷,…

在各大P2P投资平台官方App相继上线后,银行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也紧随其后,开始加快在移动端的布局。近日获悉,民生易贷手机App将于9月末前后上线。而在此之前,小马bank以及陆金所在手机App上已早有布局。

国内财经新闻报道,一位接近民生易贷的人表示,推出手机App的主要原因是手机使用方便、快捷,契合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同时,在互联网逐渐饱和的压力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需要通过手机渠道寻找新的客户来源。

或于9月末前后上线

今年7月中旬,民生电商旗下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民生易贷正式上线,正式迈出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步伐。由于该平台借鉴了银行的风控系统,其最初推出的票据质押产品很快就被投资者抢购一空。上述接近民生易贷的人士说,目前该平台的产品主要以存单质押为主,上线两个月产品规模已经达到了5亿元。同时,该平台将于9月末前后推出手机App。

上述人士表示,推出手机App主要是为了方便客户。现在PC端并不是很方便,手机App随时随地都可以办理业务,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另外,这也是一种普惠金融。“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太多,PC端客户容易饱和,手机App可以挖掘新的客户。平台目前的竞争压力也需要拓宽销售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民生易贷,一些银行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早就开始布局手机App。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手机iOS端和WebApp已于6月中旬正式上线,而中国平安[-0.33%资金研报]旗下著名互联网投融资平台陆金所早在去年就推出了基于iPhone手机的App。

上述接近民生易贷人士表示,从PC端到移动端,业务本身没有本质变化,PC端能实现的功能在移动端也能实现。创新的变化是新增了二维码功能,用手机扫二维码,可以直接获取标的信息,进一步打通了线上线下两个世界。

各方抢夺移动互联市场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1.49%]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857亿元。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达到接近6000亿元。对于如此高速发展的市场,各方的争夺自然不遗余力。

那么,App对P2P公司会有多大的作用呢?以宜信公司推出的“宜人贷借款App”为例,该款App在2013年9月上线,上线四个月下载人数已突破30万。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向移动端渗透将是大势所趋。相较于PC端,移动端更加看重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更加追求用户体验。未来谁抓住移动端入口,谁就抓住了市场先机。

上述接近民生易贷人士也表示,手机App会成为P2P平台未来主要的布局,因为PC端理财时效性和方便性都不够,手机App的时效性和互动性都要比PC端网络界面好。

不过,从PC端到移动端,成本是否也会有很大差别呢?

对此,网贷天眼副总裁袁涛此前曾公开表示,移动支付的成本较互联网要高一至两倍。因此,App目前主要集中在高大上的平台和注重用户体验上。不过,上述接近民生易贷人士则表示,“手机端是民生易贷自主研发的系统,无额外成本支出。对于客户来说成本是一致的,依旧不收取额外的手续费。”

也有业内人士提醒,P2P首先在网上兴起,但是容易遭受黑客侵袭,如果没有强大的网站运营和软件功能,意外网络情况甚至可以让一个平台倒闭,同时也让客户蒙受损失。移动端也需要加强软件防毒以及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把控。

今日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工商代理公司的信息内容,如果您想更多了解相关商务代理的知识和办理注意事项,敬请关注工商代理公司


(财经责编:张露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