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福布斯报告:美的与碧桂园成为中国最大家族企业

2014年9月17日,《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包括沪深两地上市的民营家族企业和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这也是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五年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调查。比去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据国内财经新闻报道,福布斯中文版还同时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

2014年9月17日,《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包括沪深两地上市的民营家族企业和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这也是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五年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调查。

比去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

国内财经新闻报道,福布斯中文版还同时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及在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两份榜单。其中居A股最大家族企业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美的集团、新希望集团;居香港上市的内地最大家族企业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碧桂园集团、国美电器。而在A股和港交所均有上市的比亚迪[-0.48%资金研报]集团在两地排名中都占据了第三的位置。

在内地上市的中国家族企业中,我们发现成功实现交接班的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父子共同创业型,即父子两代人均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被公认为是开创者的角色;第二种是通过企业内部培养,让最优秀的继任者脱颖而出;此外,一种受青睐的接班途径是出国留学,回国后经过外部锻炼或基层培养再进入家族企业管理层,子女的国际化视野以及不同于父辈传统的管理思路,为企业的转型与海外扩张带来更多的机会。

与此同时,将股权交给子女,将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也开始成为一代企业家们越来越常见的选择;如何保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又如何平衡家族董事会成员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则会是将来长期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还有一种传承是以家族财富为核心,对于有能力,但兴趣在别处的二代而言,以家族产业为依托,到家族生意之外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为家族创造更多的财富,则是既有助于家族产业扩大,又能实现自身抱负的双赢局面。

福布斯中文版2014年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有以下重点发现:

一、二代任职比例不断提高,子女姻亲成左膀右臂

最近5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在2010至2012年间,家族企业成员中的夫妻比例随着大批中小企业抢登创业板而猛增,平均每年增速超过140%,且近年来继续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反观创业初期多见的兄弟搭档,则不断被夫妻及父子关系数量超越。

近两年最明显的特征为,企业的格局步入成熟,第一代创始人年龄渐长,越来越多的二代进入企业,父子/母子关系比例的增长在所有亲属关系中最为活跃。另外一个特征是,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呈现多样化,单一亲属关系比例不断减少。具体来看,一方面随着产业扩张,更多的家庭成员开始分享股权、介入分管企业;另一方面则是二代的不断加入,越来越多的姻亲成员也开始参与到家族企业中。

二、A股上市公司掌权二代表现不俗,香港上市接班二代前路堪忧

值得关注的是2011-2013年度上市家族企业业绩情况。在所有747家上市家族企业中,完成二代接班的企业有74家,占比9.9%,一二代交接的步伐仍在加快。

今年的调查中,二代掌权的家族企业表现抢眼,其净利润以两位数增长(11.5%),遥遥领先于一代掌权的企业盈利业绩(2.5%)。在经历了去年短期的受挫后,已完成接班的掌权二代延续了此前一贯的不俗表现,其队伍的壮大也令出色的表现更具信服力。

对比两个市场上的二代接管的家族企业经营业绩,香港上市的二代接班者们依旧令人失望。尽管过去一年的业绩颓势在A股市场上也非常明显,但相较A股接班二代的业绩情况,港股二代接班企业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继去年之后继续下滑,为-13.2%。当然,这和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中二代接班数量较少也有关系。

三、增速下滑,利润缩水

2011-2013民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2.3%,其中家族企业的表现却很不尽如人意,747家民营上市家族企业的平均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仅为3.2%。

这与家族企业将营业收入转化为利润的盈利能力不足息息相关。家族企业管理成本高,组织结构不如非家族企业清晰完善,导致家族企业尽管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领跑上市企业,但在各项盈利性指标中后劲不足。

在3年平均总资产净利率上,家族企业普遍高于其他企业约3个百分点,反映出家族企业资产规模相对单薄,在从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家族企业仍暴露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之下。和去年的数据相比,过去一年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明显影响深重。

整个港股上市家族企业3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和总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连续2年持续下滑,可以反应出2013年一年整体市场的颓势,增速缩水严重。而净利润率、ROE和ROA的3年平均值相较去年也均有小幅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过去一年上市数量大大增加,港股市场的内地家族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速显著放缓。

在传统行业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高聚集度也令多数家族企业的发展受到行业走势与外贸冷热度的影响。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机械设备为历年不变的第一大行业,化工、医药生物等行业也保持了固有的热度。从行业性质来看,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产业类型比较多元化,行业大多集中在消费品、原材料和房地产行业。而在科技、互联网等新兴经济领域的家族企业极少,很多家族企业尚未能搭乘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列车,企业成长增速迟缓。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4年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

四、职业经理人CEO比例上升

在本次调研的747家上市家族企业中,86%的家族仍牢牢地将股权与经营权掌握在手,家族核心人同时也是企业的所有者。类似三一重工[-1.03%资金研报]董事长梁稳根偏离传统父传子的继承模式,将经营大权交付于外姓职业经理人的家族企业目前约有100家。在中国,大多数的创一代仍更倾向于传内不传外,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自己的亲生子女作为接班人。

和去年相比,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中由家族成员担任CEO的比例继续下降,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进入了家族企业参与管理。然而,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管理者为家族成员的160家内地赴港上市家族企业的经营业绩要普遍好于职业经理人掌管的公司。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总营业收入3年复合增长率这一指标上,由职业经理人掌管的家族企业达到了16.2%,要明显高于由家族成员掌管的企业。

百年企业成功传承的三大新思维

从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史看,为数不多的华人家族企业能够迄立百年而不倒,甚至把祖业更加发扬光大,越做越出色,与时俱进,为家族企业注入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力,例如,香港的利丰[-1.06%]、李锦记,还有新加坡的余仁生等,都是成功的个案。更多的华人家族企业一度十分显赫,可惜发展无以为继,挣不脱“富不过三代”的困境。

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据我们的研究,华人家族企业大部分无法走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因多端,很难用一个单一原因来概括。早期由于国家政局的不稳定,很多华人背井离乡到海外求生并创立家族企业,由于一心希望回到祖国,“背包已经打好”,其建立的家族企业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视野短浅,缺乏长线和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过于依赖低成本价值的优势,对研究和发展投入不足,在这些制约下,无法开拓出具有企业品牌的产品,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成为富不过三代的其中一个重要成因。很多华人家族企业妻儿众多,枝叶繁盛。在这种家庭结构下,不仅意见多,话事权无法集中,而且在家产分配过程中,往往以“均分模式”进行,这样一来,当三代之后,股权便愈来愈分散,企业所有权的“碎片化”,为固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华人家族企业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崇三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规范虽然确保了家长的权威,但却也容易产生“一言堂”的专制效果;另一方面年轻一辈对长辈恭顺,唯命是从,以长辈的决定为优先,导致决策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另外家族企业的生意往来以“关系”、“牙齿当金使”为常态模式,缺乏合约的法律意识,这种营运手法,难以传递到下一代;加上对外人和非家族成员缺乏信任,局限了人才库[1.56%]的规模;以长子继承,亦即以年龄作为优先继承的圭臬,而非以能力作为衡量准则,亦弱化了企业能够得到“有能之士”推动发展的机会。

华人家族企业传承新难题

家族企业的创办人千辛万苦奠下基业,自然希望把一手创立的基业传给下一代,令家族的声名和财富持续不衰,甚至再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身为子女,对于父辈传下来的基业,接棒继承,也被视为一种责任。在过往儒家思想的主导下,这种“传”—“承”几乎成为华人家族企业营运和管治权力更迭的一个范式。

可是,华人家族企业这个传承范式,或许已无法适应今日时代的转变。首先,在客观环境上,教育的普及化,改变了个人的发展前景和工作机会的选择。今天,很多出国留学的“下一代”,他们学有所成,在欧美地区亦有很多发展机会了。从近十年的情况看,华人在欧美国家可以获得可观的发展机会。当“下一代”在当地完成学习后,取得不少发展机会,若要他们回来继承父业,或放弃自己的理想、兴趣或发展机遇,他们未必甘心情愿,去继承他们眼中或者是“利润微薄”、发展前景欠佳的家族生意,在一些夕阳行业,情况尤为严重;加上今天男女平等,“下一代”中的女性也可以冲破传统的羁绊,按能力获得发展机会,因此,继承家族事业的人,有极大诱因不再“萧规曹随”,继续走这条“子承父业”的老路。

中国内地家族企业的挑战

与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相比,中国内地家族企业比较年轻,在传承方面有不一样的挑战和困难。据统计资料,中国内地目前约1,200多万企业中,民营企业便有1,025万户,占八成以上;而且,在民营企业中,有超过八成以上是第一代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当中,又有八成在今后10至20年间,将面临企业接班和传承给第二代的问题。

据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李锦记家族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2011年《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资料,在所调查的3,286户家族企业里,其中24.9%的受访者渴望由下一代继承基业,尤其是在平均年龄为50岁的1,014个企业创办人当中,有41.7%的人希望子女能够继承家族企业,渴望下一代能够继承家族生意。在年龄超过50岁的1,014位企业主中,子女有接班意愿的占35%,虽然超过了没有接班意愿的31%,但是年长企业主的子女不愿意接班的比例,仍然处在较高水平。

另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调查,182家行业领先的中国家族企业中,有90%的企业主渴望有子女接班,但是,调查亦发现,有82%的下一代并不愿意继承父业,只有12%愿意接手,反映出接班传承对中国家族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上节提到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外,内地延续超过三十年的“一胎政策”也对家族传承带来冲击。

该政策限制了家族人才的数目,若然家族企业无法消除对外人不信任的心结,则人才凋零,势必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再者,目前中国内地的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据资料显示,以年度离婚数目与总人口相比的“粗离婚率”持续年年上升,由1990年的0.69‰,升至2013年的2.58‰,升幅超过2.7倍,三十多年间的变化相当巨大。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对子女的教育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不少企业主业务缠身,无暇向下一代灌输有益的价值观念,为企业的成功传承带来更多变数。

以“CCKP”选择接班人

因此,华人家族企业固有的传承模式或许已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转变。华人家族企业主必须以新思维,去面对这个问题,并且及早订出有效的企业传承方案。对于家族企业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我们总结出四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并以四个英文字母“CCKP”加以概括,即为Confidence自信,Commitment承担,Knowledge知识,和Passion热情。换言之,“自信、承担、知识、热情”是不可或缺的选择标准。

三个案例的启示

在此不妨以三家延续过百年的华人家族企业为例:利丰、李锦记和余仁生,分析其成功的因素,或许其他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利丰集团

利丰集团1906年于广州创立,目前是一家在香港上市、市值达到140亿美元的现代跨国供应链管理集团,由第四代管理运营。利丰能够延续百年基业,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家族传至第三代时,成功实现家族股权结构的重组与集中。集团在1970年代上市时,股权较为分散,1989年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引入私募基金,将公司私有化,并买入表兄弟的股权,1992年重新上市,私募基金退出,两兄弟在公司取得绝对控股权,使企业能快速和有力执行发展战略目标。另外,利丰打破华人家族企业任人为亲的局限,聘用加拿大籍人士担任公司总裁数年,实现现代式企业经营。

•李锦记集团

李锦记集团1888年于广东省珠海南水镇开业,创始人李锦裳发明了蚝油,历经125年的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酱料王国。李锦记目前供应约220种酱料的调味品,品牌营销世界各地,并由李氏家族第四代参与日常管理工作。

李锦记屹立百年,成功的因素不少与利丰集团相似,也是在第三代时,成功实现家族股权的重组与集中。但与利丰不同,李锦记是家族100%控股的私有企业。李锦记集团注重创新,1990年代进军中草药行业,还通过旗下的无限极公司,出产中草药健康产品,如今中草药产品的总收入已超过酱料产品。

•余仁生

余仁生创办人余广在1879年成立了余仁生,目前为一家全球性的医疗保健公司,并于新加坡上市,专门制造和销售中草药,由余氏家族第四代经营企业的日常工作。余仁生的业务因第二及第三代出现纷争,遭到抛售。家族短暂丧失控制权后,在第四代余义明的主导下进行了管理层收购,成功取回控制权,并逐渐实现制度化、股份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等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余仁生在亚洲建立了广泛的零售网络,不断推动在新开发市场的发展,成功建立起全球性的品牌。

成功传承的共同点

综合看这三家百年企业有三个成功传承的共同点:第一,在关键的第三代成功实现所有权重组与集中,使家族基业得以牢固地掌握在家庭核心成员之手。第二,敢于开拓创新,注重品牌策略,积极实现全球化发展。第三,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亦不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起华资企业的特色。

福布斯400中国富豪,有多少会把公司交给子女?

纵观2013年中国内地400富豪中,属于家族企业的占到了62.5%,共涉及250个富豪家族。

而在其余的150名富豪中,有不少来自互联网企业,例如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以及京东的刘强东等。像这些互联网企业,对管理者的专业化要求较高,并且其创始人尚年轻,与家族及后代传承的关联性较少。相对地,老派富豪们对于财富累积的传承基本都持肯定的态度,较为典型的像是刘氏家族的新希望集团、杨氏家族的碧桂园,二代均已顺利接手。另外进一步的比对会发现:财富的积累使富豪更乐于通过家族控制来掌管旗下产业,也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过大任。

例如在排名前50的富豪中就有34位来自家族企业,占所有来自家族企业的富豪的13.6%,其中还包含了近十名年轻的科技企业创一代。家业传承的理念在中国经久不衰,实现财富的传承、基业的长青也是几乎所有企业家乐于看到的未来。

在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基础上,我们对上榜的前一百位富豪的二代信息进行搜集,发现有40家企业的二代已明确进入家族产业。在这40家企业中,男性任职的有47位,女性则有21位,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而独生子女的比例则为55%。在年龄结构上,出生于80后甚至85后的二代们开始逐渐步入公众视线。

从年龄分布来看,百富二代们接班更趋向年轻化。80后与90后的生力军在人数上已经能与70后的中坚力量匹敌,各占比44%。

在研究中发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选择上,富豪们更倾向于把子女们送出国,数据显示,在以上的40家家族企业中仅有1/3的二代们接受了国内的高等教育,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顶尖大学的MBA或EMBA工商管理类课程。海归派也出于个人兴趣或企业发展的考量,选择了美、英、澳等发达国家。世茂集团接班人许世坛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学成归来,其姐许薇薇同样毕业于悉尼麦格理大学会计专业,许氏家族对澳洲的偏爱或许与许荣茂早年在澳洲房地产业打拼的经历不无关系。澳洲留学经历让年轻的少将放眼国际,为世茂集团海外的发展铺陈道路。

作为未来的企业高管或准领军人物,二代们在选专业时似乎更具针对性。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MBA、EMBA、金融经济管理类学科当仁不让地成为首选,管理技能得以提升,商界人脉也得以拓展,对未来的企业家们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有少数个性派接班人,以个人兴趣为导向,选择了有趣的专业。比如碧桂园杨国强的小女儿杨子莹,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她,回国后同样回归家族企业,和姐姐杨惠妍共同管理碧桂园。

今日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工商代理公司的信息内容,如果您想更多了解相关商务代理的知识和办理注意事项,敬请关注工商代理公司


(财经责编:张露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