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余额宝将跌破4% 你还会继续使用吗

身边有很多的人都在用余额宝,因为余额宝的年化收益比银行高,被称为世界上客户数最多的货基,余额宝的暮年还是渐渐到来了。近日,余额宝每万份收益首次跌破1.1元,市场猜测,这或成为该产品7日年化收益跌破4%的前兆。当下,由余额宝掀起的“宝宝大战”格局大变,在互联网公司、银行系、劵商系等多方…

身边有很多的人都在用余额宝,因为余额宝的年化收益比银行高,被称为世界上客户数最多的货基,余额宝的暮年还是渐渐到来了。近日,余额宝每万份收益首次跌破1.1元,市场猜测,这或成为该产品7日年化收益跌破4%的前兆。

当下,由余额宝掀起的“宝宝大战”格局大变,在互联网公司、银行系、劵商系等多方混战中,余额宝却似乎已经风光不再,今年以来收益率节节败退。一个共同的问题摆在了宝粉面前,没有了高收益,还继续用余额宝吗?

烈士暮年

收益率一直是互联网宝类产品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余额宝上线时便是以高收益率“秒杀”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而受到市场追捧,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理财习惯,更是冲击了银行理财体系。然而,今年以来互联网宝类产品收益率的逐步回落,则不禁令人对余额宝有烈士暮年的感叹。

财经资讯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8月23日和24日,对接余额宝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万份收益分别为1.0997元和1.0993元,是自去年6月13日上线以来首次跌破1.1元。



从对应的7日年化收益率来看,8月23日和24日已下降到4.146%和4.139%,为2013年下半年以来最低7日年化收益率水平。如果连续7天万份收益低于1.1元,按一年365天计,对应的7日年化收益率将低于4.01%。

此外,由于收益的逐步回落,余额宝在二季度规模增速也大幅放缓。我们了解到,截至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亿元,这一规模较一季度末仅增加不及330亿元。而在一季度中,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3560亿元。也就是说,在二季度中,余额宝的规模增加额不及一季度的1/10。

腹背受敌

自从阿里和天弘基金合作产出余额宝,其规模一度疯涨至4000亿。这种增速令银行倍感压力。然而,余额宝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银行的协议存款,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余额宝的收益大小。在银行相继模仿推出大量的短期理财产品,类似于宝宝类的产品后,收益率持续保持在5%左右,余额宝渐渐失去了优势。

余额宝还一直面对着同行们的竞争。余额宝诞生后不久,很多基金公司纷纷效仿,寻求合作对象,不断复制推出新的宝宝类产品,使得原有不大的市场更加紧张。目前,P2P、票据理财等更多理财方式也对其形成分流。

此外,今年整体环境相对宽松,资金流动平稳,没有任何紧缺的情况发生,这也影响了余额宝的收益。如果出现“钱荒”现象,很大程度上必然会增强余额宝的收益,但今年以来金融情况十分乐观。

弃还是留?

跟宝类产品刚开始动辄7%、8%的高收益相比,收益率低于5%已成为普遍现象,余额宝站在了接近“破4”的边缘。融360理财分析师张懿望表示,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跌至4%的临界点,最终回落到3%~4%,加之银行存款利率的可能上升,将使“宝宝”类理财产品在收益上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

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创新理财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余额宝的存在。那么,在高收益光环渐失的情况下,余额宝还值不值得买?

有消费者对国内财经新闻表示:“就算破4,也差不多是银行活期的10倍。”而弹的则说:“这时候,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就看出来了。”也有网友说了句大实话:“反正就这么点钱,有点收益就不错了。有大把闲钱的人,可选的理财产品还是比较丰富的。”



(财经责编:孙雪 )
标签:财经资讯 国内财经新闻 余额宝将跌破4% 2014年08月30日 08:5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