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国际经济 > 正文

华尔街并购折戟让路中国资本

8月13日,中国新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在北京宣布完成并购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而在此前一周(8月5日),华尔街超千亿美元的交易无奈取消,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日本亿万富翁孙正义、法国电信大亨泽维尔尼尔3位“大佬”相继“折戟”。位于纽约曼哈顿区南端的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

8月13日,中国新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在北京宣布完成并购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而在此前一周(8月5日),华尔街超千亿美元的交易无奈取消,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日本亿万富翁孙正义、法国电信大亨泽维尔·尼尔3位“大佬”相继“折戟”。



位于纽约曼哈顿区南端的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影响和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和全球经济。过去6个,全球并购市场大幅扩张,交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华尔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财经资讯报道,8月5日遭遇的“滑铁卢”无疑让华尔街“沮丧”。资本市场率先表达了“不满”。时代华纳股价应声而跌逾11%,Sprint被抹去了17%的市值,T-Mobile美国的股票下跌了近9%,沃尔格林的股价下跌超过13%。

然而,这场风暴远未结束。来自美国政府的监管压力正在“束缚”华尔街的资本“创造力”。这是否会给中国企业提供机会?在这片陌生的资本热土上,中国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未过价格关

“我们放弃了。”老谋深算的默多克似乎跟投资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8月5日,21世纪福克斯宣布撤回对时代华纳高达800亿美元的收购,转而回购60亿美元自家股票。这令许多投资人始料不及,损失惨重。

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国经济政策项目主管与金融助理教授MicheleGeraci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对21世纪福克斯和时代华纳而言都是好事。”有着多年银行业摸爬滚打经验的MicheleGeraci认为,“并购并不能给企业产生价值。”

8月6日,福克斯发布的二季报业绩良好,当季营收84.2亿美元,每股收益0.42美元,高于营收79.9亿美元、每股收益0.38美元的预期。加上其撤销对时代华纳的收购,福克斯股价当天稳步上扬2.06%,至31.67美元,盘后股价则进一步上扬,一度达到33美元。

而时代华纳在当天举行的业绩讨论会上,明确拒绝对福克斯取消对时代华纳收购一事进行任何置评。事实上,自始至终,时代华纳方面就没有对此次并购作出任何积极回应。这桩收购案未遂,意味着默多克进一步打造传媒帝国的步伐暂时停止。

“任何一笔交易都有利有弊。”MicheleGeraci进一步分析,“从好的方面看,并购可以使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在他看来,提出并购邀约、报价、取消并购,尽管交易没有完成,但企业可以借并购邀约的机会进行发展方向的调整,从而改善经营,甚至避免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搅黄”了这笔交易?

尽管时代华纳方面没有透露心理价位,但是华尔街的分析师普遍认为:价格是谈判的关键。其实,时代华纳似乎将这一举动视为敌意收购。公司首席实行管杰夫·贝克斯明确表示:“默多克低估了时代华纳的价值。”

不过,华尔街分析师马克·侯德分析:“福克斯提出要约后,时代华纳股价市盈率已经接近20倍,这对于一个收入增长预期4%的公司来说已经十分昂贵了。尽管现在福克斯取消了收购,但未来也有可能出现一个更高的要约。我建议一旦有更高要约提升股价,投资者应当立即变现离场。”

“如果时代华纳认为福克斯报价过低,那么他就会尽力发展来体现自己的身价。”MicheleGeraci说。记者注意到,时代华纳已经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发展计划,并且“坚信”能够创造出比21世纪福克斯集团报价更高的价值。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谈儒勇表示:“虽然并购带来很多利好,但是并购失败的原因更值得探究。如果两家企业不能就并购价格达成一致,那么并购就不可能完成,潜在好处也毫无意义。”

美国知名咨询公司分析师强调,“自从默多克提出收购提议以来,福克斯股价一度走低。他可能迫于股东的压力和对企业战略调整,从而作出了放弃的决定。”

“就算勉强并购成功,并购之后也可能因为企业文化融合困难而以失败告终。”谈儒勇进一步指出。

MicheleGeraci则指出:“企业管理理念相左,曾使当年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公司的合并惨遭失败。”当时,时代华纳的老员工不能适应美国在线的“新派”作风,而美国在线也无法接受时代华纳的守旧思想。

难逃垄断嫌疑

在默多克放弃收购时代华纳两小时之后,美国第三大通信运营商Sprint的“东家”软银公司突然决定撤回对T-Mobile美国(美国第四大通信运营商)的300亿美元收购报价,转而关注如何在没有这宗交易的情况下改善Sprint,并审视其他可能的收购目标。

上述美国知名咨询公司分析师称,“出于对政府监管压力的担心,Sprint放弃了交易潜在好处,终止了收购T-Mobile美国的谈判。”

在谈儒勇看来:“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美国政府也会在并购消息走漏风声时有所行动。作为美国市场中的第三大和第四大移动运营商,Sprint和T-Mobile的结合将会让消费者的服务选择性更少,尤其是中低端市场。与此同时,二者结合也会影响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垄断美国移动运营市场的价格定位。”

“我们对于当前四大运营商的格局感到满意。”美国司法部和美国通讯委员会官员公开表示,“担心主要运营商的进一步整合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虽然Sprint和T-Mobile联姻不成,但是他们似乎仍可以从这场并购“拉锯战”中有所收益。

MicheleGeraci说:“Sprint和T-Mobile都有所成长——试图争取到更多的新增用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刺激用户数增长。”

在Sprint和T-Mobile交易宣布“告吹”之后,法国电信运营商Iliad第一时间向T-Mobile美国抛来了“橄榄枝”。此前,Iliad曾报价150亿美元竞购T-Mobile美国56.6%的股份,并希望查看该公司的机密财务信息,以便在发出正式要约前展开尽职调查。

“除非Iliad上调报价,否则T-Mobile美国不会允许其查账。”MicheleGeraci认为,在未来,出于占领市场、长远发展的考虑,T-Mobile美国有可能和Iliad或者其他电信公司“牵手”。

“其实,对于Iliad和T-Mobile的‘结合’,消费者或美国监管当局应该是乐见其成。”上述美国知名咨询公司分析师分析说,“因为Iliad对T-Mobile美国的收购要约表明,由于美国电信业务价格高、利润空间大而吸引了海外电信运营商的关注。他们都认为可以通过降价来冲击Verizon和AT&T的市场领导地位,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总部“定居”美国

美国最大连锁药店沃尔格林是当天并购市场上惟一的“幸运儿”。8月6日,沃尔格林同意以53亿美元现金和1.443亿股股票的方式,收购欧洲最大的健康与美容产品集团英国联合博姿剩余55%的股权。作为“交换条件”,沃尔格林不得不将公司总部设在美国。

上述美国知名咨询公司分析师表示,其实早在2012年,沃尔格林就以现金加股票形式出资67亿美元收购了联合博姿的45%股权。根据当时达成的交易条款,该公司有权在未来3年收购联合博姿的剩余股权。

“此次并购完成后,沃尔格林综合资源整合能力将会进一步发展,实力更加强大,可能会拥有全球最大的医药分销网络。”上述分析师指出。

对此,沃尔格林表示,合并后的公司在10个国家拥有超过1.1万家门店,预计2016年营收将达1260亿至1300亿美元。该公司还承诺将保持其缴税地在美国,不会将总部迁往欧洲。2012年收购联合博姿45%股权后,沃尔格林部分股东曾呼吁该公司为避税而将总部迁往欧洲。

“事实上,此次并购事件的关键在于沃尔格林预计不会借这次并购交易将总部迁往欧洲。”该分析师表示,“这是一种发达国家特别是高税收国家企业常使用的‘税收倒置’手段。”

作为避开美国国税局的好方法,“税收倒置”日益受到美国公司欢迎,但对这种做法的审查也越发严格。

在谈儒勇看来,规避税收对沃尔格林而言肯定不是并购的初衷,只可能是附带的好处。所以它会选择屈从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而不是投资者的压力。而且,除了“税收倒置”,沃尔格林也大可以通过“转移定价”等其他合法方式减少税金。

他解释说:“‘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以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分公司,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税收最小化。”

“短期来看,沃尔格林可以通过迁移总部规避美国过高的企业税率,省下数十亿美元。但是出于长远考虑,坚持驻留美国应该更符合股东长远利益。”谈儒勇进一步分析。

中国资本抄底

关注最新财经新闻内容,华尔街在经历并购“梦魇”的同时,似乎给了中国企业实现“美国梦”的机会。

根据中国商务部2013年底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对美国投资增速为232.2%。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至4月,中国内地对美国投资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3%,比重增加了4.5个百分点。

谈儒勇说:“对于企业而言,走向世界是发展扩大的必然结果。中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充分占领,完成前期投资布局的情况下,去发达国家投资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并购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相对于直接在美国成立公司而言,并购承担风险较小,成功率也更高。”谈儒勇分析称。

以万达集团一连串的海外投资为例,从最初收购AMC公司,到2014年,在西班牙、芝加哥、洛杉矶以及澳大利亚连续进行4宗大型海外投资,万达集团的每一笔交易都赚足“眼球”。

对此,上述分析师在采访中提到,“万达这些举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自身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合理规划企业下一步发展。这也是未来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的方向。”

在先驱的带领下,将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前仆后继开启“美国梦”,但现在是不是一个好时机?

MicheleGeraci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美国经济正在慢慢复苏,在这个关口,很需要中国资本进入。”

不过,谈儒勇却给出了不同答案。在他看来,“美国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鉴于此,美国本国企业需要借助市场恢复发展。对中国企业而言,现在并不是大举进军美国市场的最好时机。”

并购前路坎坷

“我们看到了很多中资企业成功收购美国企业的案例,比如,联想收购IBM,TCL收购美国老牌碟机公司等。”但是,在谈儒勇看来,“这仅仅是个案,更多不成功的案例没有被报道。”

那么,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MicheleGeraci认为:“中国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成功收购美国企业的案例少、历史短、经验不足。而且,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企业很有可能花了钱,却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并购美国企业是希望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科技而使自身实力更加强大。但是大部分美国企业只需要中国企业的投资而不想‘出卖’核心技术。”MicheleGeraci解释。

谈儒勇说:“其实,出于保护核心技术的考虑,很多美国高新技术企业会运用法律法规,来阻挠中国企业获取其核心技术。”

“信息不透明也是中国企业的‘特色’。”MicheleGeraci进一步指出,“被收购的企业往往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买家’,是企业本身,还是有政府背景的投资?”

上述美国知名咨询公司分析师表示:“由于资本运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中国企业的集中度比较高,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所以很多企业最后都是铩羽而归。”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也常提醒客户关注美国市场上相关企业动态以及市场做出的反应。”该分析师透露,“了解本地市场对于企业最后能否成功占领市场非常重要。由于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发展的差异,对于价格、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今日关注的话题是关于代办注册公司的信息内容,如果您想更多了解相关商务代理的知识和办理注意事项,敬请关注代办注册公司



(财经责编:任波 )
标签:最新财经新闻 财经资讯 中国资本 2014年08月20日 10:4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