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阿里势力范围被侵蚀:万达再祭电商大旗

电商是一块大蛋糕,注定会招徕抢食者。当下,阿里的“势力范围”被蚕食的迹象明显,京东的上市在某种意义上促成阿里从单极格局走向双极格局的演变,不止如此,就连垂直电商也插足进来。据最新财经新闻了解,8月1日,中粮我买网在京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金额高达1亿美元,被称为“食品电商史上最大融资…

电商是一块大蛋糕,注定会招徕抢食者。当下,阿里的“势力范围”被蚕食的迹象明显,京东的上市在某种意义上促成阿里从单极格局走向双极格局的演变,不止如此,就连垂直电商也插足进来。

最新财经新闻了解,8月1日,中粮我买网在京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金额高达1亿美元,被称为“食品电商史上最大融资”。

此前不久,据悉万达正在与几家“一线互联网公司”商谈成立电商合资公司。除了这个资本层面的合作之外,在哈尔滨召开的万达集团战略大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已经把电商定位为万达集团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与金融、不动产、零售、文化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并列。

电商领域的大动作不止如此。前不久网上一幅“京东送种子下乡”的图片又引来行业对京东农业电商的无限遐想,彼时还在讨论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的县乡刷墙广告,仿佛一夜之间京东与阿里的对抗延伸到了农村。

就在阿里上市前夜,整个电商行业再次出现新变数。垂直的食品电商获得资本认可,阿里与京东的PK延伸到农业,而万达对电商的投入也在加强。

分析师简衡认为,从整个行业来看,电商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战争。

食品电商纷纷站队

纵然垂直电商聚美优品成功上市、天天网活得还算滋润,但倒下的垂直电商亦是警钟长鸣。生鲜电商优菜网、管家菜已落败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并不被业内看好的垂直电商获得资本青睐,中粮我买网给电商行业带来新的思考。

8月1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和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共同宣布中粮我买网完成B轮1亿美元融资。值得一提的是,该笔资金由IDG资本领投,而赛富基金继A轮投资后再次追投。此次投资成为IDG资本近年来电商投资的超大手笔。

与IDG此前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是,根据IDG以往的投资经历来看,IDG一贯喜欢首轮进入,很少在中、后期“出手”。“虽然B轮投资也不算特别晚,但按照IDG的一贯风格来看,但凡IDG参与的B轮投资,基本上A轮都有IDG的身影,我买网算是个例外。”一位天使投资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不难看出,资本对中粮我买网的看好。IDG资本初始创始人熊晓鸽认为,“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而中粮我买网无论在企业背景、发展模式还是企业实力上都更具发展空间,近年来我买网大力开拓海外直采、聚焦供应链和生鲜冷链物流的打造,在食品垂直电商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精准的企业定位下的我买网值得期待。”

当然,资本利好是在整个生鲜电商的环境基础之上。申银万国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1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130亿元,同比增长221%,冷链宅配规模39亿元,预计未来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有7倍成长空间,带动冷链宅配市场6倍成长空间。保守预计2014-2016年生鲜电商增速分别为100%、100%及75%,对应2014-2016年销售额260亿、521亿及911亿。

显然,生鲜电商市场广阔,前景丰盈,巨头杀入也是情理之中。放眼目前国内生鲜电商,主要分为平台类以及以自营为主的垂直电商。前者包括淘宝、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等推出的生鲜频道。后者则包括我买网、沱沱工社、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美味七七、甫田等。

此前的5月份,亚马逊2000万美元入股上海本地垂直生鲜电商美味七七。中粮我买网有何优势?电商专家曹磊表示,生鲜类产品的增长超过100%,是食品品类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我买网”背靠的是中粮这棵大树,有着较为突出的采购优势。

不可否认,资本的介入让生鲜电商在2014年进入了一个竞争激化的状态。中粮我买网CEO赵平原表示,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仓储、全程冷链配送、物流、IT等系统建设及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同时,还要强加海外直采、生鲜布局,配合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战略。据悉,我买网今年下半年将加强在沿海城市的布局,原来冷链主要配送范围集中在北上广深等8大城市,今年将扩张到50个。

京东阿里PK农业电商

京东和阿里的角力一直存在,若隐若现,却难舍难分。现在开始拓展边界,下乡,做农业电商,新一轮的较量即将登场。

前不久,网上一幅“京东送种子下乡”的图片将业内视线从京东、阿里在乡镇的刷墙广告的话题成功转移。几乎一夜之间,京东、阿里的对抗延伸到了农村。

“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的广告语攻占乡镇,京东在营销上确实下了“血本。”据了解,从2013年四季度开始到今年3月,京东在全国100多个乡镇刷了8000幅刷墙广告。

此外,在第一轮面向农村的推广过后,乡镇的居民将迎来京东新一轮扫街式的营销推广。京东还将在全国15个三四线以下城市投放广告牌,同时在35个城市投放车身广告,并举行网友见面会等。

京东方面将今年京东渠道下沉总结为,让小城镇的居民知道京东是干什么的。

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大手笔营销费的背后,凸显京东进军农村的信心和决心。近来坊间传闻,有不少从事农业的人开始打探“京东要卖化肥了”?这一消息虽未得到证实,但时代周报记者从京东内部了解到,京东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最终还未落地。

事实上,京东早有“预谋”。5月4日,京东宣布联合北京18家果蔬基地,推行农产品定期宅配项目与会员认领土地两项服务。同时,京东还推出会员认领土地,通过自种或由京东合作基地负责耕种、看护,实现果蔬食品的可追溯。

然,面对京东的“放肆”,阿里更不会闲着。7月3日,100余位县市书记、县长来到位于杭州西溪的阿里巴巴园区。在进入会场之前,阿里巴巴向他们每人发了两本书,分别是《电子商务知识干部读本》和《电子商务100问》,一共60余万字,但内容却十分简单—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淘宝的专业术语。

分析人士认为,马云是希望通过与政府对接、搭建物流系统等,捋顺平台上的乡镇卖家,深入布局农业电商的生态。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县域市场共发出14亿件包裹,收到18亿件包裹。面对广阔的市场,马云当然不会错过。

万达冲击波

万达集团作为“传统”产业的巨无霸,从2012年开始进入电子商务,一直未见起色。此次又放声发展电商,力推O2O引发众多业界人士的猜想。

7月16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针对“万达电商”再度发声,称将首期投资50亿元,联合多家电商成立万达电商。并且“要在一两年左右,让大家一说万达电商就立刻联想到真正的O2O”。王健林曾表示,万达电商不同于淘宝、京东等B2C,而是与线下万达广场构成“O2O”的商业模式,是万达广场的商务电子化。

与淘宝O2O的不同之处在于,万达是专业为万达广场服务,可以叫做“专营O2O”。而淘宝是基于为区域的所有线下门店和服务网点服务,是一个“平台O2O”。盈利模式上看,一个是依靠产品,另一个则是依靠平台。重要的一点是,淘宝从线上到线下,万达反之,用线下来孕育线上,从而达到融合,依靠人流量走“大会员、大数据”的盈利逻辑。

王健林在半年度报告中预测,万达今年线下消费人群将突破15亿人次,到2020年,万达线下消费人群将超过50亿人次,如果每人每年在万达消费12次,就是4亿多人。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如按8亿计算,意味着一半中国城市人口都是万达的消费者。

分析人士认为,万达的“用户”逻辑一旦形成,将是电商的强流,或将改写电商格局。但其存在的阻力很大,进入电商相对较晚,转型并不轻松。

确实,万达电商成立以来,人事动荡剧烈。前万达电商COO马海平、前万达电商COO刘思军,前万达电商首席执行官CEO龚义涛先后离职。而较之已经入局的电商企业,万达最大的优势是钱、遍布全国的90座广场。曹磊认为,万达线上与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它具有丰富的线下资源,万达广场的分布数量和人流量都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一旦万达电商会员数量足够多,达到过亿级别,庞大的会员体量就能转化成广告价值,为万达增加新的盈利点。但万达电商强大的线下商家和大数据资源能否实现最有效率的整合,还需时间的验证。

诚然,电商市场广阔,未来电商将是重中之重。“传统”的京东、阿里开始下乡,竞争激烈,而新一代食品电商的冲击、万达的进入也带来电商行业的竞争加剧,包括微信也在加强电商的因素。总之,商场如战场,未到最后一刻,胜负难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民皆电商,这是未来互联网企业的特点。



(财经责编:任波 )
标签:最新财经新闻​ 食品电商 2014年08月15日 11:4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