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移动端成新宠:众筹P2P开辟移动端战场

继余额理财产品之后,众筹和P2P平台也正悄然向移动端渗透。近日据国内财经新闻了解,多家P2P平台上线APP,推广微信订阅号,甚至通过新浪支付和微钱宝支付交易。“移动互联网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始发于PC端,移动端发展只是给投资者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PC和移动端的地位同样重要。目前平台移动端…

继余额理财产品之后,众筹和P2P平台也正悄然向移动端渗透。近日据国内财经新闻了解,多家P2P平台上线APP,推广微信订阅号,甚至通过新浪支付和微钱宝支付交易。

“移动互联网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始发于PC端,移动端发展只是给投资者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PC和移动端的地位同样重要。目前平台移动端的投资占比超过一半。”积木盒子CEO董骏分析指出。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向移动端渗透有利于降低征信成本、提高了信批效率,也降低了获取优质借款人的成本;同时,对征信、信用管理是有帮助的。但它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比如从技术手段看,目前尤其是移动系统安全,还不如PC端完善。

移动端成新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手机APP理财入口,尤其以阿里的支付宝钱包与腾讯微信的争夺最为明显。进入2014年以来,P2P网贷平台和众筹机构也不甘示弱,相继布局手机APP应用和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平台。

“今年2月中旬,平台正式推出APP,给投资人增加了移动端投资渠道。日前,平台在微信端接入投资渠道,WAP网站也即将上线。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给予投资人多个投资渠道,方便投资人碎片化投资,目前来看达到了预期效果。”董骏分析指出。

北京众信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谭阳也透露,平台一开始就把移动端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了自己的移动端APP。首先是因为看好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移动端逐步取代PC端只是时间问题;其次跟公司本身的背景有关,众信金融有两大股东,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和海科融通支付公司,其中海科融通支付公司拥有大量的移动端POS收单商户,平台希望能够帮助这些移动端的中小商户,运用自身的闲散资金进行投资理财,帮助他们借款给国家扶持的实体环保新能源产业。

谭阳还进一步透露,目前具体的运作模式是借款人通过平台发布借款需求,投资人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借款项目,投资相应的债权,定期获取利息收益,定期跟踪项目进展并查看信息披露,也可随时转让所持有的债权。

共富网CEO隋阿宁也透露,在规划产品时,平台把PC端和移动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思考。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先自主开发PC端,在通过PC端积累了一些客户的基础上,再向移动端进行渗透。平台现在积累的投资人用户约9500户,在达到5000户时,就开发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端,通过关注平台官方微信,可以实现注册、投标、提现等PC端的功能,同时,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公司的图文消息。当用户达到50000户时,平台会开发安卓和IOS的APP,真正实现PC端和移动端的双轮驱动。

此外,网贷平台金信网目前也在积极向移动端做延展,用户可以通过新浪支付和微钱宝支付进行交易;纯线上模式的拍拍贷也上线了APP端。

不仅是上述P2P网贷平台,众筹机构也在积极发力移动端。

据了解,近日众筹网APP3.0版本发布,在手机端内置轻众筹板块,即在移动端发起众筹项目,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来实现众筹目标。

“轻众筹是一种即发即筹的众筹模式,只支持手机发布。轻众筹的发布流程比较简单,点击APP中的+号,填写发起项目的标题,需要的筹款额,筹款的时间以及详细的描述信息,就可以发布一个轻众筹项目。项目添加成功后,可以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发送给自己的好友,通过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完成项目的众筹。”众筹网人士指出。

谭阳指出,从目前来看,向移动端渗透运作的效果良好。在平台尚未启动大规模市场推广的情况下,每天APP的下载量、注册用户数、客户充值额都在稳步增长,平台的客户互动微信群、QQ群活跃度也很高。

隋阿宁也称,从效果来看,平台的渐进式发展是正确的。通过微信公众号参与投资的用户一直在上升,公司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外宣传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只是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工具,改变不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对于IT方面的渐进式投入,符合公司的运营及发展。

“移动”是未来大趋势

根据InMobi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的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手机凭借104分钟的使用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媒体。

该报告认为,移动互联大势所趋。目前,手机已在娱乐、信息获取、沟通三个方面超越了PC互联网,移动金融等有望成为2014年爆发性的增长点。91%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表达了在2014年将会进行移动端支付的意愿,预计2014年移动金融将迎来井喷。

移动互联网金融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各类移动设备,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其一,随时随地沟通。移动端比PC端更具备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和企业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移动端微信可以拥有众多的粉丝,还可在线互动,信息及时推送;其二,最便捷的企业宣传工具。移动端更能准确有效地展示企业产品,确实是最便捷的宣传册,无论何时何地,遇见何人,只要打开手机即可以浏览到产品和服务信息,实现精准营销,降低交易成本;其三,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

隋阿宁认为,向移动端渗透必将是大势所趋,相较于PC时代,移动端更加看重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更加追求用户体验。未来谁抓住移动端入口,谁就抓住了市场先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经济是入口经济,谁垄断了入口,谁就拥有了用户和现金流。

谭阳也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主战场向移动端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业内普遍预测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创新点和增长点就在移动互联网。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已达6.86亿,平均每个中国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则达到46分钟之多。拿大家最常使用的余额宝来说,目前来自于移动端支付宝钱包的资金规模已超过了PC端。互联网行业,得用户者得天下,所以不仅越来越多的众筹,P2P平台开始逐渐向移动端渗透,银行基金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也会下大力气布局移动互联网。

金信网COO安丹方则认为,渗透至移动端意味着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极致、及时、随时随地地用户体验,满足投资需求。移动端会成为PC端的补充,但在短期内不会取代PC端。

移动端安全弱于PC端

征信体系的缺失、优质借款人的缺乏和信息披露不透明是目前P2P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那么,向移动端渗透,是否有助于解决P2P目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吗?或是短期内,反而放大了行业风险?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提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降低了获取客户的成本,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而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无非是更进一步;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质是风控,风控包含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跟踪,而这些是要靠制度和人去完成的。互联网只是手段,只是一种工具,它降低了征信的成本、提高了信批的效率,也降低了获取优质借款人的成本,但它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隋阿宁分析道。

谭阳也指出,移动端对P2P平台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巨大的。移动端的优势在于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不受环境的限制,无论就餐、娱乐还是在路途中,提高了平台服务的效率。二维码的广泛应用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效率优势进一步扩大。大家现在上微信朋友圈也极为普遍,看到好的金融产品APP,用手机直接通过朋友圈分享推荐给朋友也很方便快捷。这种来自熟人的分享和推荐,效果远胜过传统PC网站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各种垃圾电话和邮件。

安丹方指出,在一定程度上,首先对于征信、信用管理是有帮助的,平台的信用管理如果可以做到移动管理,就相当于平台的征信会更及时、更准确。移动端金融,则可以更好地进行大数据的信用调查。

对于是否放大行业风险?隋阿宁指出,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而金融始终是要回归本质,有借有还才是王道,对金融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才是P2P平台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但从短期来说,P2P平台向移动端渗透,有助于获取更多客户。希望投资人在选取P2P平台时,尽量选取一些风控严谨的平台。

谭阳也指出,风险控制是移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移动端发展的时间较之传统PC端较短,包括个人隐私泄露、防止金融诈骗等策略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今日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公司注册代理的信息内容,如果您想更多了解相关商务代理的知识和办理注意事项,敬请关注公司注册代理



(财经责编:任波 )
标签:国内财经新闻 移动端 2014年07月09日 11:5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