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正文

中国房地产要撞冰山逃跑的是船长还是船员

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处在下行区间,一季度GDP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数据等也并不乐观。国内财经动态近期,房地产、地方债务、银行信贷等风险更加剧大家对宏观经济的担忧。同时,对政府会不会出台财政刺激政策,或者放松货币政策,业界也有很多猜测。刘杉,为大家解读宏…

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处在下行区间,一季度GDP增速创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数据等也并不乐观。国内财经动态近期,房地产、地方债务、银行信贷等风险更加剧大家对宏观经济的担忧。同时,对政府会不会出台财政刺激政策,或者放松货币政策,业界也有很多猜测。刘杉,为大家解读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目前情况下,高层在改革与增长之间的政策逻辑。

访谈实录:

媒体: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如何,企业的经营情况、债务情况怎么样?有报道说长三角地区企业坏账率比较高,从宏观环境到企业经营状态有什么新的变化?

刘杉:对宏观经济现状的判断,一般都用影响GDP的几个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销售与新建、出口增长、信贷增长等,这些虽然多是滞后指标,但基本反映过去经济运行情况。从已经公布数据看,投资下降,房地产销售与新建项目都出现衰退。同时,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在下降,说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总的判断是,过去几个月宏观经济表现欠佳。

以目前数据看,若没有合适刺激政策,三四季度经济都不乐观。5月先行指标PMI出现反弹,特别是新订单增加,有乐观分析认为,中国经济触底企稳。我以为,这样判断为时尚早。虽然出口订单增加较多,但多是短单,中长期订单却同比下降12%,预示后期出口压力依然较大。另外,中国5月汇丰服务业PMI值50.7,为四个月新低,这表明就业前景堪忧。此外,小企业状况也令人担忧。工信部数据显示,4月小型企业PMI为48.8%,已连续25个月在临界线以下。同时,工信部调查表明,大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货款问题严重,让小微企业生存状况恶化。

房地产开发投资未来增长也很悲观,由于房价下跌,土地销售和开发投资预期都不看好。而政府投资也难有作为,一方面是吸取了“四万亿”的教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巨大,无法为政府项目提供建设资金。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5月21日——30日一周的重要原材料价格变化看,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继续下跌,其中线材比上周价格下跌1.6%。

媒体:您觉得目前中国地方债风险有多大,前段时间出台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政策,您怎么评价这个政策?我们知道,地方自主发债需要健全的市场辅助机制,比如评级体系、信息披露、监管等等,在目前这些措施并没有建立起来,那这个政策意义多大?

刘杉:今年地方债进入还债高峰期,偿还比例大概在22%。由于近四成债务抵押是土地出让金,因此,在房地产出现下行压力情况下,政府土地收入会大幅减少,这严重影响到债务安全。不过,中国不存在政府破产制度,即便出现技术性违约,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允许融资平台借新还旧,这会延长债务风险集中爆发时间,另外地方政府也可出卖资产还债。理论上讲,中国不会出现系统性债务风险。

地方自主发债是一个尝试,这有利于约束政府开支,也为清理融资平台创造条件。就像你说的,自主发债需要健全市场制度,包括独立客观的评价体系、规范自主的发行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对地方政府发债冲动的约束机制,即实现财政全口径预算公开化,赤字预算要受到人大真正制约,否则就成为政府债务的“庞氏骗局”。

媒体:您对中国目前房地产状况怎么看?潘石屹说房地产要撞冰山,任志强依然坚持看好房地产,还有一些人认为只是到了拐点,您支持哪种看法?

刘杉:潘石屹比喻非常形象,中国房地产的确像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也是事实。但不同的是,这艘船的乘客不一样,所以它不会短时间内沉没。泰坦尼克号优先逃生的是妇女和儿童,而中国房地产要逃跑的是船长和船员,即政府、银行要保命,所以救援系统不一样。

任志强很固执,不是他不懂经济规律,而是他作为开发商的大哥,他要为弟兄们说话,他不能倒。他倒了,后边就全倒了。任志强就是卖瓜的老王,尽管天气冷,无人买瓜,他还得说瓜好。这是人性的弱点,也体现老任的大哥风范。

我认为,房地产已经到了拐点,长周期调整开始了,但碍于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地产不会立刻崩盘,政府还会透过一系列政策,让其软着落。但随着全国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以及房地产税进入立法程序,住房供求均衡会打破。由于市场已经改变预期,不管政府如何救市,房地产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调整。

媒体:年初以来,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投资政策。比如保障房建设,铁路、基建等项目的批建,你是否赞同用这种方式稳定经济?就好比打兴奋剂,会不会重现08年四万亿后,投资产能过剩的后果?

刘杉:我赞同这种方式稳定经济,这符合市场需求,不会带来产能过剩问题。以前刺激政策之所以带来过剩产能,一方面与出口强劲有关,即过剩产能可以通过出口消化,但世界经济再平衡后,出口产能出现过剩缺口。另一方面,国内建设一窝蜂,特别像钢铁水泥等,与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有关,但现在事过境迁,地方投资会相对谨慎。况且,保障房、铁路和基建还有欠账,早晚要还。

另外,财政捉襟见肘,大规模财政支出可能性没有,再加上“四万亿”后遗症还在消化中,政府不会重蹈覆辙。

媒体:近日,有一些投行经济学家呼吁降准,您觉得目前应不应该降准?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央行的一些行政干预手段,比如窗口指导、定向货币政策等,会不会再次造成资源错配,您对这种行政干预手段怎么看?

刘杉:我赞成降准。降准与流动性不足有关,定向降准作用不够,全面降准才能影响预期。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实际利率居高不下,因此,降准是提供更多可贷资金。再有,目前20%的存准率是对冲高额外汇占款,目前顺差增幅下降,可以适度让“周小川池子”中的水,流入经济循环里。

货币发行量应该以通货膨胀为锚,目前通胀风险不大,但存在通缩压力,所以适度放松货币没有问题。

央行窗口指导具有信号作用,但商业银行顾及风险,会谨慎行事。如果没有强力讲政治做法,商业银行会自控风险,不会让资金流入房地产等高危行业。不要认为降准就是印钞,这是在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条件下,改变商业银行储备货币结构,但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意识增强,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会打折扣,因此,降准更多是向市场发送信号,而不会促成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失控。

媒体:您认为今年会不会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是觉得我们不会为了保证7.5%的增长目标,而出台比较大规模刺激政策?

刘杉:这是一个不确定的话题。如果政府是理智的,他会调整增长目标,但如果政府要顾及面子,要讲政治,就难免会产生冲动。当然,政府一再强调不能走老路,再加上财政困难,政府不会出台扩大政府支出的政策,但会通过其他办法来改善供给端,或者出台非常规货币政策,来管理市场预期,但这样的政策都不如直接的财政支出更直接。好在政府意识到老路不可行,所以政府出台大规模直接刺激政策可能性不大。

媒体:您觉得目前政府在稳定经济方面还有哪些牌可以打?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刘杉:政府应该在改善就业方面下功夫,如扩大中小企业减免税范围,鼓励创业,提供小微企业定向融资支持等。另外,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再有,尽快出台京津冀一体规划,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创立真正平等竞争环境,但这方面政府似乎难有作为,主要是国企和政府部门组成的利益集团过于强大。

媒体:尤其在经济处于下行状态下,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您觉得目前的改革进度是不是已经放缓?您怎么看目前高层对保增长和改革之间的思路?你认为李克强会坚持他的理念,坚持市场化调整,通过改革释放政策红利,还是会被迫采取一些他并不赞同的刺激经济措施?

刘杉:改革是全民共识,党和政府都会遵循改革原则,其中政府也期望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增加总供给。但改革需要过程,改革也会产生代价,在调结构过程中,会影响经济增长。在改革效率有待释放,而经济又需完成增长目标情况下,政府会权衡政策的轻重缓急,在发生政策冲突时,会优先稳增长。

我认为克强总理会坚持市场化改革理念,但也会推出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更会遵循利用市场方式来实现。这样看,不会搞大规模财政支出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更市场化手段,即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改善流动性,以影响汇率和利率,并通过银行自律控制信贷风险,来有效配置资源。

当然,中国人习惯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所以,通过规则约束银行行为,是避免重走老路的重要条件。



(财经责编:张露 )
标签:中国房地产 撞冰山 2014年06月08日 08:2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