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最新的国内财经动态内容,互联网理财产品跟银行理财产品,说到底只是名词前面的定语不同。同样属性的两者跨界趋同,是眼下正在发生的现实。然而,它们中间还是隔了一公里,最难打破的一公里。
以前互联网理财产品其实并无太多包装,像余额宝,轻轻松松借助当时还未引起银行强烈反击的协议存款利率和天然的用户入口,将自身推向一个标杆性的高峰。
可最好的时候无疑已经过去——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让余额宝们的收益率逐渐回流到常态,监管层似乎也即将要求余额宝们缴纳未知比例的存款准备金。高收益率这张牌,显然已经打完了。
于是2.0时代,老玩家纷纷调高自己的短期债券配置比例,新玩家则整体呈现噱头化:避开走低的收益率以各种擦边球方式宣传自己还很硬。
像京东的8.8,让所有人误以为它的年化收益率会有8.8%,但其实,8.8%只是“现金支付比率”,即每个季度将基金资产的8.8%年化定期支付给投资者;
再譬如腾讯理财通搞的“喊你来领钱”,说是能100%抽中1—5000元不等的现金红包。事实上,参加过的如笔者本人,最后都发现所谓“现金红包”其实是全额宝(汇添富货币基金)的基金份额以奖励的形式返还到了理财通账户。
再再譬如阿里之前搞的沸沸扬扬的娱乐宝,说是100元投资拍电影,其实就是一款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投连险。对应尚在募集中的项目,等于变相颠覆了信托后者基金的投资门槛;对应存续期将满的项目,相当于变相地帮助项目退出。
还有甚者如陆金所的安e贷,标示的不是年化收益率,而是年化利率8.4%。身边的投资者反复算账后发现,安e贷的年化收益率其实也就在4~5个点之间。虽然安e贷称等额本息支付有利于再投资获取复利,但每月所得的区区千元本息做再投资也只能购买货币基金,复利效应很低。还不如转购银行理财产品,以一年期年化收益率6.4%计,做三年的中长期投资都能比投资安e贷增加三成多。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打开京东金融商城的“我要理财”频道,你甚至可以看到打出“100元当美国房东”字样的鹏华美国房地产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种噱头的宣传(当然,这些产品由相应的基金公司官方旗舰店提供)。
这厢互联网理财产品竞相打出噱头好不热闹,那厮银行闷声不吭做精自家“宝宝”,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信银行联手嘉实、信诚两大基金推出的“薪金煲”,昨天顺利完成首批两款产品4亿多份的募集。“薪金煲”引起业界高度注意是因为其支持ATM机直接取现、刷卡消费、跨行转账,重点是——完成以上所有步骤却不用对货币基金进行赎回。
就是因为实现了货基的“全自动”申赎模式,“薪金煲”被誉为银行业“触网”后主动的自我创新(当然互联网公司可能也想过,但天然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比最核心的金融机构走得要快)。虽然这样的创新并没有伴随高调的宣传,但笔者了解,很多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其下属基金公司,由于同一股东架构的关系,有很大的跟进的意愿和先发性。看起来,银行系理财产品以自我突破来收复曾被互联网理财产品刮走的失地、抢其他同行的客户的序幕拉开了。
不管如何,撇开风格迥异的宣传方式,互联网阵营和银行阵营打的真正算盘,才是隔在它们间的“中间一公里”。
互联网就是要告诉众人,自己借助所谓开放思维和技术手段无所不能,它们对金融产品的态度更多是颠覆式的、跳出自身领域把触角伸向任何行业、碰壁式地创新。
而银行不是。其实银行真正畏惧互联网系吗?未必。相反,银行被这些跨界挑衅的玩家们强烈刺激,醒悟要“师夷长技制同行”。银行的出发点是通过中长期投资将客户的资金最大化地留在自己行内,有可能的话用产品将其他行的客户转过来。这样的初衷让银行一直是在“体制内”对产品进行埋头提升,它可能会是结构性的创新,但却不是对自己所处领域的一种颠覆。
这才是隔在两者之间的一公里,最难打破的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