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需太久,代码为600606.SH的这只上海证交所股票就将更名为“绿地集团”或“绿地控股”。3月17日晚间,金丰投资发布公告宣布,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拟注入资产为上海绿地集团100%股权,预估值达655亿元。重组完成后,金丰投资将成为上海市国资系统中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
复牌之后的金丰投资连续3天涨停,截至3月21日,股价已经升至7.66元/股,这意味着绿地集团借壳之后的总市值已经超过700亿元,在上市房企中,仅次于中海、万科,位列第三。
“此次重组是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混血’的实践,让‘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充分结合,迸发出最大活力,将充分放大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17日晚间,一年之内就实现了绿地集团在资本市场“A+H”双平台运营的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语气颇为“骄傲”。
张玉良的“得意”可以理解,因为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鸡蛋壳装大象”的高难度动作。
绿地借壳上市的尝试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6月,金丰投资就已正式停牌筹划重组,但受制于绿地庞大的资产以及分散的股权架构,其资产重组进展一直不顺。
根据《证券法》规定,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上市公司,社会公众持股量比例不得低于10%,否则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金丰投资以原来5亿多的总股本要骤然向特定股东定向增发113亿股,极其容易出现社会公众股比例不足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玉良主导的绿地集团在2013年底曾引入了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宁波汇盛聚智、珠海普罗、国投协力等5家PE,但绿地集团的分散持股难题依然有待解决。
历史资料显示,绿地集团早在1997年3月就设立了职工持股会,当时后者持有集团18.88%的股份,经过多次增资扩股后,职工持股会持有的集团股份一度高至58.77%,2013年在引入上述5家PE之后,职工持股降至了29.09%,但职工持股会成员共有982人,股权仍然分散,这被认为是制约绿地A股上市的一大难题。
但在这次重组方案中,张玉良的高超财技得以展现,答案就在于重组后持股量仅次于两大国有股东的上海格林兰。
重组文件显示,上海格林兰成立于2014年1月,是为规范职工持股会而专门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暂无其他业务,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格林兰投资,该公司由绿地集团管理层43人出资10万元共同设立,受绿地管理层直接控制,其法定代表人正是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良。
“通过设立一个专项公司代持员工股份,使原本分散的职工法人,合并成一个,简化这部分股权的处置难度。”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房地产研究员表示,张玉良这招解决了绿地借壳上市的最后难题。
重组文件表明,格林兰投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有限合伙人”安排,以极其微小的代价代持了3759.74万元的绿地员工持股权。按照重组之后,绿地集团管理层43人出资10万元成立的上海格林兰持有新公司28.83%的股份;以资产价值估算,这部分股权估值超过180亿元,成功实现了“小马拉大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