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消费者,为何丰田愿意花“11亿美元讨好”美国消费者,而中国车主仅仅获得了所谓“适当的措施”语焉不详的托词?联想到日前韩国现代起亚集团旗下十余款车型被美国当局调查发现存有夸大燃油经济性的现象,现代起亚对此并未否认,并同意对车主进行补偿,预计补偿金额高达上亿美元。“中美有别”的习惯性歧视着实让人深思。此前现代集团在美国被调查发现存在夸大油耗标定的13款车型中,有12款在华有售。但现代汽车中国公司有关负责人回应称,中国所售车型不涉及此类问题。但在遭遇了多次区别对待的中国消费者看来,这是因为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不必承担风险而给出的答案。现代起亚北美“油耗门”为其虚假广告事件一经曝光,现代集团立即便做出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即承认了其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出售的逾100万辆汽车中,高估了其燃油经济性能,并同意向消费者赔偿燃油经济性能被夸大所导致的燃油成本,为此事现代集团总部还撤掉了3名高管。而在被问及如何处理中国消费者的顾虑时,现代汽车中国首先表示正在向总部确认相关消息,对华消费者还未有任何说明。紧接着,现代起亚官方表示,在华销售的车型与美国的在设计方面不同,所以在中国市场的现代起亚车并不存在此问题,之后便无下文。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通常车型的硬件标准在全球都是一致的,但在美国有相关法律约束企业不能做夸大承诺,如果有,将给予严格处罚。而在中国相关法律体系、机构认证透明度及消费者意识都不健全,使企业有空可钻。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报告认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各类汽车商品及服务纷纷涌入国内。然而,中国汽车行业在销量规模呈井喷式发展的同时,消费者对于汽车行业积累的基本知识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健全,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在维权方面存在盲点,同时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水平。在法律法规缺失,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的环境下,跨国汽车及零部件公司尽力规避违法可能带来的成本与风险。无论是此前锦湖轮胎掺假门还是丰田汽车的召回门都是有力的佐证,从其最初反应态度来看,假设没有央视等大型媒体的曝光与国家质检总局的干涉,这些企业可能都会回避问题而选择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