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基础。建设知识产权文化软环境,与提升知识产权硬实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实际上,近10年来,从制度建设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可以看作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
不可否认,虽然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已较为普及,但作为一种舶来品,知识产权制度的文化普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等内涵,维护城市发展的公平有序竞争,带动和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最终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搭建文化普及大平台
“我要争做发明创造的实践者、争做知识产权的明白人、争做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争做知识产权的保护者。”稚嫩的声音,来自一个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这是2011年5月一天的场景:在武汉市的吴家山中学,来自吴家山中学、武汉市第六中学和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等多所学校的师生共聚一堂,主题不是学术,而是令师生备感新鲜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
这一天,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在吴家山中学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现场会。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董宏伟介绍,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着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把数以千计的学生发明人送进重点中学、大学乃至国外名牌大学深造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全市中小学生每年提交的专利申请多达千件,部分中学学生年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保持在300件以上,全市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呈现出可喜局面,中小学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已达50余所。此外,在奠定了青少年知识产权文化普及的基础之上,武汉市还在今年举行了武汉城市精神与知识产权文化主题座谈会。可以说,武汉市已营造出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或许不是每一个城市的文化主旨都与武汉相同,但创新无疑是每座城市都会格外重视的文化要素之一。如在杭州,去年该市围绕“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主题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和讲座,广泛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如在成都,市知识产权局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理论沙龙,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探索建立了知识产权软课题研究机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尊重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如在郑州,全市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郑州知识产权网等10余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投资977万元建设知识产权科普书屋116个,寻常百姓家了解知识产权知识也变得易如反掌。
这些城市的行动,在全社会弘扬了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推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使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提高社会整体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的创新实践紧密结合,为全社会形成和谐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产业发展大转型
与向社会各界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相比,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形成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首批全国23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便不乏通过培育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
比如在杭州,市政府每年都会牵头组织举办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在每年杭州市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诸多赛事活动中,这项比赛尤其令杭州市市长邵占维印象深刻,他说:“这个比赛有效传播了知识产权文化,利用吸引人眼球的工业设计,引导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认知,认识到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作品才能得到保护。”5年来,已有600多家企业参与到这项赛事中,共征集各类原创工业设计作品1.3万余件,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9000余件。
位于南通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天集团),也从知识产权文化普及工作中受益良多。在南通市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南通市知识产权局了解了中天集团对激发员工知识产权意识的需求,协助指导中天集团在国内首创企业“知识产权银行”。员工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知识产权,在享受相应奖励的同时,还会获得对应的知识产权积点,并计录各自的知识产权账户,对累积积分达到一定点数的员工还可享受公司其他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种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兼具新颖性和实用性的。中天集团员工的知识产权工作激情很快被调动起来。截至目前,中天集团已拥有200余件专利,每年都有100多个科技项目支撑着知识产权的创造。一系列如中天集团这样的科技型企业的兴起,一改南通市以往主要依靠家纺版权产业发展的面貌,成为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关键点。
一座城市选择走自主创新道路,最重要的是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当每位市民都认识到知识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时候,这座城市的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才能拥有一个最坚固的基础。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近10年的探索,既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也时刻警醒着我们在全社会建立对知识产权文化的认同,还需要形成一套良好的制度,让每一个创新者都能如鱼得水。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