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对26家期货公司的相关研究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工作状况表示“基本满意”或“满意”的只有三成,明确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超过六成。
虽然有众多期货研究员对自己当前的处境表示担忧,但为何期货业人才缺口却高得惊人;虽然公司设立相关研究部门,但为何有质量的研究报告却鲜见;期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无法逆转的大趋势,但缘何期货研究人员却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诸多“怪相”是不是“无解”?期货研究领域究竟“路”在何方?
“待遇过低、急需提高”是研究员们抱怨的首要问题,他们多数期望年薪能稳定在15万元以上,少数希望能达到基金和券商研究人员薪酬水平。
“我们的工资都不好意思说出来。”面对记者的打听,今年27岁的小谭尴尬地笑了笑。2010年她从某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期货公司做分析师,工资由最初的3000元涨到现在的5000元。但每月的房租就花去大半,加上交通、吃饭等,基本上月月都透支。上个月赶上两个同学结婚,无奈之下,她只好求救于已退休的父母汇来两千元。
“为了使手头宽绰些,我准备将租的房子退了,和同事合住一个单间,这样就不用向父母要钱了。”小谭说。
“公司对研究部门定位不清晰,指导思想不明确”也是抱怨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公司管理目标和考核标准不明晰,研发部门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研究员地位低、不受重视,甚至整个部门沦为打杂的机构。而研究员辛辛苦苦做出的各种报告,大多缺乏实践意义。
30岁的王立(化名)是一家大型期货公司研发部负责人。他2008年就进入期货行业,先后就职于3家公司,工资由最初的3000元/月涨到现在的7000元/月。作为研究部门负责人,每天的工作非常繁杂,既要给总经理当好秘书,又要应付日常研究管理工作,很少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继续研究。谈起现阶段的工作心得,他感叹道:“操着当高管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在这份涵盖了26家期货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券商系、传统期货公司和现货系期货公司均占相应比例。结果显示,目前各期货公司研究员按研究范围可分为宏观、股指策略、金属、能源化工和农产品(4.66,-0.08,-1.69%)等;按能力、水平分为首席分析师、高级分析师、中级分析师和初级分析师等。他们的月收入基本上在3000元—16000元,多数介于5000元—8000元。
调查显示,目前期货公司研究部门在规模和研究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但专业分工和运作模式等基本上没有本质区别,特别是券商系期货公司比较重视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所甚至研究院。不过经营指标都比较模糊,没有硬性考核,成本一般由总部来承担。
工作内容方面,包括静态报告(如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动态报告(如品种调研报告、投资策略报告等),套期保值方案,给客户的专业指导,短信服务以及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等其他要求。有些公司还要求组织实施专项课题研究、大型研讨会和投资报告会等;多数公司对研发部门没有经营任务要求,但规定研究员必须在媒体上发表一定数量的署名文章,以提升公司形象。